李苗苗
摘要:“滚冰节”是黑龙江省传统节日,由于气候环境原因至今只有黑龙江地区存在。道教和萨满教在东北地区存在了多年的历史,对黑龙江地区人们的生活、节日、仪式、观念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滚冰节”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道、萨满两教的思想。本篇文章将从道教的龙王信仰与萨满教的报恩神话体系,来进行滚冰节来源探析。
关键词:黑龙江省;滚冰节;道教;萨满教
黑龙江地区道教与萨满教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方边境省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集地。有满、蒙、回、赫哲、锡伯、鄂伦春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这里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属东北亚要冲地带,与俄罗斯、朝鲜边境相连,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道教传入黑龙江始于唐代,在公元698年震国(现今黑龙江地区),受唐册封交往密切,道家得以广泛流传,辽灭渤海后道教被保留了下来,由辽到金又日渐昌盛,元明两朝虽崇尚道教,但是关于黑龙江地区记载不祥。黑龙江省是典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移民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两次汉族迁入为道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两次迁入分别在1861年清政府将黑龙江地区开禁放垦之后,华北地区各省汉族移民逐渐迁入,1890年清末和民国初期,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民众为生计而“闯关东”,汉族居民流入日增[],黑龙江省在历史上是满族、蒙古等通古斯族语系的聚集地,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天气寒冷、树林茂密、野兽出没,这种对动物的恐惧与依赖的矛盾心理下形成了最初的万物有灵论,也就是后来的通古斯语系的原始宗教即萨满教。[]。萨满教在黑龙江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對黑龙江省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信仰、观念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和萨满教的影响,黑龙江省土生土长的节日“滚冰节”就是其中之一。
“滚冰节”的来源
道教进入黑龙江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开始,对黑龙江地区的节日和习俗影响很深。龙王信仰而产生的节日“滚冰节”也随之出现。“滚冰节”是黑龙江省特有的民间节日习俗,自古就有“十五十六走百病,正月十五“轱辘 ( 滚 ) 冰”的民间老话,“滚冰节”一般都是在元宵节的夜晚举行。当人们吃过晚饭,便扶老携幼到外面去观灯,看烟火,这时人们会找到一个空旷的冰场,嘴上边说“轱辘轱辘冰,来年不得病”的民间俗语边在上面打滚,来祈愿未来的一年可以去掉霉运,家庭和和美美。滚冰这一活动在黑龙江省存在有其特殊的气候原因,黑龙江地处中国最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一般可达零下35℃,河流的冰封期长达50-70天之久,江面湖面由于气候寒冷结冰冰层较厚,在深冬时期可以在冰面上行走甚至行使车辆。
因而自古以来,黑龙江省地区就有爬犁,溜冰、雪橇、冰陀螺等众多冰嬉项目,这也为“滚冰节”的由来奠定了重要基础。“滚冰节”具体的起源时间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关于“滚冰节”来源的古老神话至今在民间流传。相传很早以前,一个名叫王小的纯朴后生,常年以砍柴、打鱼为生。为了给母亲抓药治病在风雪交加分的晚上去上山砍柴卖钱,不幸摔断伤了腿,去郎中处抓药,郎中告诉他要回家用冰井水熬药。他在井边打水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冻得奄奄一息的青蛙遂将青蛙带回家为其取暖,半夜时王小被声音惊醒,只见到青蛙变更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她打开一个月亮匣子,放出水给他母亲洗澡,一连几天皆是如此。王小在困惑之下终于忍不住在夜中与女子见面。这位姑娘说,她是龙王的三女儿,由于贪玩在今年结冰期内没有赶回龙宫,只得在井边取暖。龙女和王小很自然的相爱了,在他们和和美美度过第三年的元宵节时,冰面上出现了一道巨纹。龙王发现了这件事,要把龙女带回家,龙女与王小相拥而泣,龙女哭出的眼泪落在井台上冻了厚厚的一层冰。龙女告诉王小:“每年正月十五,你背着母亲到这井台上来滚冰,一来可祛百病和污浊之气,二来也能有个相见”。说完龙女就不见了。后来,这个动人的传说 就在民间演化成了农村“轱辘冰”即滚冰的习俗[]。
“滚冰节”中的龙王信仰
中国对于龙的信仰崇拜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龙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中国历史上对动物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充斥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有熊、狮子、蛇亦或者是植物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唯独“龙”的是传说中存在的动物。对于龙是怎样产生的,来源于哪里至今都众说纷纭。20 年代对龙信仰的研究到达了一个高潮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闻一多先生的《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中认为的“混合式图腾”和“化合式图腾”,日本学者的森安太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认为龙的来源与天象有关的观点,还有张孟闻先生的《四灵考》一书中认为龙是蛇,其基调是大蛇,近于五步蛇,以其剧毒使人惊怖而敬奉之为神物,成为龙的前行图腾”[]等等 。
众多大家关于龙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据说服力也最为普遍所认同的来源就是在图腾崇拜时期,各个部落的连年不断的争端、战争与吞并,一些小的部落不断被大部落所侵吞,随之而来的战败部落的图腾大部分也就被其他部落摒弃,但战争结束后为了安抚人心,在信仰上也会相应的留下该部落的图腾,或者取其一部分与自己的图腾融合,就形成了最初的龙的简单形象。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龙的形象是由众多动物图腾杂糅的结果,牛头、猪嘴、蛇身、鱼鳞、龟颈、马鬃、鸟爪、羊须、鹿角、狗行。而这其中每一部分的取舍都是由民族审美心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驱动[]。
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找到一个与天神相通的兽灵,这种没有实体形象的图腾,就更容易被赋予众多神异的功能,龙的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崇拜,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加封。而龙与龙王不同,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封建统治里王权的象征,而龙王则是属于平民百姓,人们可以为它建庙祈福。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这时龙王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了,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龙王[]。龙王也已经有了他特定的职能即兴云布雨,统领水族,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属于四灵之一。在黑龙江地区有著名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汇集地,渔猎活动至今在多地都是人民主要的劳动方式,因此在道教式微的情况下龙王信仰依旧很普及。除建了大大小小十几座龙王庙。滚冰节神话故事中的龙王和龙女都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员,而滚冰节定在正月十五,也就是道家的上元天官节,是祈福的日子,由此可见滚冰节是根据道教龙王信仰而产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滚冰节”中的萨满教信仰
黑龙江省这片土地上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原始宗教信仰,即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萨满教崇尚“万物有灵论”,认为鸟兽植物皆有灵。但从金代开始,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强势和中原道教的思想的传入和冲击,萨满教已经形成了“望天膜拜“的形式,随着天的神格极大的上升,已经发展到了设天神位而祭祀。而萨满教也随着金代的强大,伴随着金朝对中原的攻占,萨满教也越多了进入到了中原人的视野中。萨满教最早在中原地区又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首次讲古民族匈奴在平时和战时祭天地、拜日月、祈鬼神的简况公之于世[]。
通古斯语族萨满教动物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起源神话、异类婚神话、报恩神话。在异类婚中,讲述的是异族的动物或者人物修炼成为神仙后与人与人相恋的故事,在这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认为每个生物都在它独立的灵魂,并且已经开始想求得与神得交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其中。在报恩神话中,讲述的是具有神性的动物在困难或危险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便化作人形对人类报恩,一般是以结婚的形式。而我们在滚冰节的神话中看到,龙女在井边受冻时被王小带回家为其取暖,龙女为了报恩褪去青蛙的皮囊,变成漂亮的姑娘为王小母亲洗澡,并与王小相爱结婚。我们可以看出,龙女变成青蛙,体现出了萨满教的原始动物崇拜中的对陆地中的水系动物崇拜。在龙女与王小相爱结婚,可以看出里面又带有萨满教中报恩神话的影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滚冰节神话来源中有非常大的黑龙江地区本土宗教萨满教的影响。
从前的滚冰节人们会在空旷的冰地上打滚、转圈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倡导文化自信的同时国家也更加关注一些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滚冰节也从单一的滚冰形式转化为节目众多的文化节日。如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如今的滚冰节不仅仅具备了祈福的功能,还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滚冰节”是黑龙江地区独有的节日,而它的独有,就必然与这边土地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唐代开始进入的道教,在生活、文化、节日中对黑龙江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萨满教对人们的民间信仰和仪式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如今道教和萨满教在黑龙江省地区虽然日渐式微,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