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所谓“一线串珠”,也叫“冰糖葫芦式”。冰糖葫芦,本指小生意人把一些小的果实用一根小棍串起来。在构思时,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将与中心有关的材料看成果实,用一根如同小棍的线索(语言标志)将它们串起来,组成一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好文章。
记叙类文章的行文,除了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外,还可以考虑以人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主题为线索等。在具体写作时,有时设置一条线索,围绕线索来组织材料,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缀合成篇;有时设置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形成两个故事,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特定的契合点汇合,完成文章主旨的表达。
另外,如果要叙述的事件是随着几个连续的时空慢慢展开的,就可以按照时空转移的顺序进行布局行文;如果要表达的主题是由几个相对分散的事件片段组成,就可以考虑按照时空等线索以版块组合的形式行文。但在写作时,无论设置什么线索,设置几条线索,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行文,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运用一线串珠法,先要准备好串珠的“线”,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好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物,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种情感,还可以是一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
有了线,然后就要准备“珠”,这就是文章的材料。选用材料时,往往不选完整的事件、人物的经历,而是选取片段、场景、画面。这些片段、场景、画面彼此独立,各不相干,但又要有联系;同时,这些片段、场景、画面之间要有层次性,不能处于同一梯度。
有了线,有了珠,还需按顺序“串珠”。就是用线索把这些分散独立、彼此联系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材料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组织的。材料与材料之间层层递进,文章的意蕴逐步深化。
一线串珠法在具体运用时大致可分为:(1)标题句串联全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都用相同的标题句领起各段,既点题又串联全文。(2)中心句串联全文。“中心句”一般放在主体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相同的句式揭示出来。(3)相似句串联全文。行文过程中,主体段还可以用相似的词语、句子,或獨立成段,或在每段段首出现来串联全文。变化的是文字,反复吟咏的是主题,在变化中给人以丰富生动的感受。(4)关键词(线索意象)串联全文。找出文章的关键“信物”,围绕“信物”进行描写,紧扣中心,内容充实。
美文引路
书祸
严歌苓
我在乘车时读的书是专门挑选出来的,如《读者文摘》《纽约客》都是我乘车时的最佳读物。它们便于携带,内容又多,读起来使人立刻很投入。还有一点,这些杂志重点文章的长度一般与我的旅途相仿,这样我可以在下车时将它“遗忘”在座椅上,它或许可以缓解另一位乘客旅途的沉闷。从阅读中获得的充实感使路途在无形中缩短了,主观感觉上一定会比自己驾车短许多。尤其是在交通不顺畅的情形下,满腹的怒气无处发泄,那时的一分钟可能长得像半辈子。
不过我也因为乘车读书闯过祸。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天,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共进晚餐,家里人手不够,便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我当时正在读卡夫卡的《城堡》,那是一本需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脚先于我的意识迈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我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瞪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的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出的样子——毕竟女儿成人了,如今回家也算半个客。他几乎捶胸顿足:“你让客人吃什么?!”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我赶忙认错:“我读书读糊涂了。要不,我再跑一趟?”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那时菜市场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到了美国,正和我先生在恋爱阶段。一天,一个女友得了感冒,临时请我代她打一天工。所谓的“工”是照料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每小时五美元。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当时正在赶写一篇舞蹈评论文章。她匆匆教我换尿布、喂饭、放卡通片等技术的要领,就潜入地下室写作去了。我先生(那时还是交往不久的男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下班会很晚,可能商店已关门了,无法买酒了。我自告奋勇,说打完工我立刻就去买酒。我知道这瓶酒对他的重要性。他的父母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而他们住在以摩门教为主的盐湖城,那里的酒比别处贵很多,因此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当作礼物送给他们,这已经成了他们家庭的传统。我结束了八小时换尿布和放卡通片的工作,拿到四十美元现款,买了酒并请店员给它做了最豪华的节日包装。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一找到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那时我在准备考GRE,想出个背字典的愚蠢办法来提高单词量。于是就背得十分忘情,直到发现自己已坐过了两站。下了车,我总感到步伐飘飘然得有点可疑,直走到家门口,才发现两手是空的,猛然醒悟到换了八小时尿布挣来的钱,已丢了一半,只好赶去一家超市,把剩的一半工钱拿出来,再买一瓶轩尼诗。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误事时,我先生总要提起那两瓶轩尼诗。他为我感到痛惜:换了一天的尿布,几乎一文钱也没落下。他对我苦笑:“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这倒是真的,我这人吝惜两样东西——书和稿纸,像个观念很老、生活方式也古旧的穷酸书生。
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止。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那次损失最小,只把一张从加拿大买的牛皮书签丢了。
(选自《波西米亚楼》,有略微改动)
【各抒己见】
老师:一线串珠无论在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中都经常出现。通过运用“一线串珠”的手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逻辑严谨。严歌苓的《书祸》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一线串珠”记叙文。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线”是什么呢?
卢亚光: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线”就是题目:“书祸”。全文所举的事例都是“书祸”,即因为读书而闹出的一些小麻烦。
老师:对的,这篇文章的“线”就是题目,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在“书祸”的这根线上,作者串联了哪些“珠”呢?
范亚楠:第二段因为读书而忘记把买好的“鲜鱼”和“火腿”带回家,这是第一颗“珠”。
周亚娜:第三段因为读书而把轩尼诗落在车上又重新买了一份,这也是一颗“珠”。
李深深:第四段因为读《洛丽塔》而被书本感动落泪,在车上被围观,下车后发现丢了一张书签,这件事也是“珠”。
老师:是的,大家找的都很准确。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下,这一手法对于文章有什么作用呢?
迟英:我觉得从这篇文章而言,最明显的就是脉络十分清楚。作者以“书祸”为题,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核心,然后列举出三个事例,全都是因为读书引起的“祸事”,紧扣中心。
老师:对了,这就是“一线串珠”的好处,能够使文章紧扣中心、脉络清晰。其实“一线串珠”的手法运用不仅是像上面文章中用关键意象作为线索进行创作,有的文章的“线”也可以是中心句、情感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做类似文章阅读或者赏析类似文章时,可以通过把握“线”来寻找“珠”,把握文章的逻辑框架,这有利于我们更快速地理解文章。
有的放矢
1.把握关键词语;
2.寻找文章线索;
3.理清行文框架;
4.拿捏文章梗概;
5.多“珠”匹配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