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苹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产生重大冲击,而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发展策略就是不断优化内容。《教育与职业》杂志的做法是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优先”的原则,同时注意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大数据为手段有针对性地驱动内容各个层面的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数据收集为基础拓宽内容渠道、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打造内容特色、以数据预测为参照引导内容创新、以数据反馈为保障深化内容互动。
关键词:大数据 学术期刊 内容优化
牛津大学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这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正式将人类社会带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要想持续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就必须直面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
《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于1917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职业教育期刊。媒体的未来在于技术,更取决于内容,因此《教育与职业》杂志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优先”的原则,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驱动内容各个层面的不断优化。
一、以数据收集为基础,拓宽内容渠道
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稿件来源仍然主要依赖作者的自主投稿,这样的内容渠道相对狭窄,模式比较粗放。尤其是在海量的大数据面前,内容来源受限,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自然也有限。《教育与职业》有效利用外部與内部两种资源,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实现了内容来源的多元化、立体化。
1.借力外部综合数据库,扩大内容渠道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多家涵盖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资料等文献资源的大型综合学术数据库不仅囊括了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资源,实现了学术期刊内容的网络化,而且还提供了分门别类的数据化展示,以及基本的数据收集和各种个性化的数据服务。以中国知网为例,不仅可以按照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指标对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源进行排序,还对学术期刊的栏目分布、学科分布、关键词分布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教育与职业》杂志充分利用这些大数据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及时收集相关内容数据,同时还与这些数据平台开展更加紧密的深度合作,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领域的内容渠道,确保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为自身的内容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2.助力内部细分数据库,增加内容渠道点。与外部资源相比,学术期刊自身拥有的数据资源虽然相对有限,但针对性比较强,挖掘潜力也比较大。《教育与职业》立足自身特点,对所掌握的专门数据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内容数据要素点分类成库,然后前溯内容渠道,立体化增加内容来源。例如,以作者数据为基点,细分了专家库和一般作者库,在一般作者库中又列明了需要关注的青年作者群,重点向科研精力比较足、热情比较高、潜力比较大的博硕士群体倾斜,对所有研究人员统一注明所在机构、各种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便于日常联系获取优质内容;同时,还针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单独建立了“黑名单”,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比对,从作者库中予以剔除,在稿件筛选过程中也予以特别关注。再如,以项目数据为基点,先是网罗各大职业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信息,然后按照不同级别细分各类基金项目和课题项目,再根据各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等进行二次筛选,确定出符合杂志选题计划的项目,便于后期开展相关合作,以及有针对性地约稿选稿。
二、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打造内容特色
综合来看,目前新媒体平台简单复制粘贴的内容较多,这本应为具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学术期刊带来机遇,但事实上学术期刊的这种优势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再加上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优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术期刊内容特色缺乏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大数据为学术期刊打造内容特色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依据,《教育与职业》以对数据的有效分析为核心,深挖现有内容的特色潜力,不断打造和锤炼自身的内容特色。
1.通过横向的数据比较,突出栏目特色。目前我国仅职业教育类专门期刊(不包括职业院校的学报)就有40余种。作为一本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杂志,《教育与职业》相比同类期刊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统战性。同时,通过对职业教育热点的大数据分析发现,每年的两会相关提案议案都能占据较大的数据流量,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基于此,《教育与职业》重点打造了“教育建言”栏目,借助每年参与两会的有利契机,获取相关提案议案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与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立密切联系,定向约取高质量的稿件,不定期地在杂志上进行优质内容呈现。例如,2019年第14期的“教育建言”栏目分别刊发了九三学社中央课题组的《关于加强“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等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既充分发挥了杂志统战系统宣传阵地的作用,又强化了杂志自身的特色内容建设。
2.通过纵向的数据比较,优化栏目编排。《教育与职业》目前设置的栏目主要有“研究与探索”“教育管理”“师资建设”“职业指导”“德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交流平台”等。在这些栏目中,哪些是比较受欢迎、比较有影响力的,可以通过对下载量、转载率、被引次数等指标的有效分析来予以明确。杂志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及时对栏目编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量比较大、被引次数比较多的栏目位置往前调整,将下载量比较小、被引次数比较少的栏目位置往后调整并且及时进行优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既充分重视数据的作用,但也不唯数据论,仍然要考虑内容质量以及整体的栏目布局等因素。例如,以较为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参照,将各项数据指标较好的“职业指导”栏目上调到靠前的位置,但又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放置于内容质量更好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管理”两个栏目之后。通过栏目的优化组合,将存量资源的优势放大,实现内容特色的最大化。
三、以数据预测为参照引导内容创新
当前,学术期刊的相当一部分文章都缺乏创新,导致学术期刊创新力不足,无法引领学术研究前沿,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数据大潮之中。大数据不仅可以记录和整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分析和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教育与职业》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这一优势,通过合理的前瞻性预测,实时追踪并适度超前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以此主动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创新。
1.实时追踪,及时更新选题方向。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仅2019年上半年,国家就先后12次出台或提及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其中的一些重磅政策,如“职教二十条”“教育现代化2035”“百万扩招”“双高计划”等,必然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的研究热点。《教育与职业》实时追踪新的发展形势,及时更新重点选题方向,一方面从自然来稿中精挑细选了一批优质稿件,另一方面向相关专家学者组约了一批高质量成果。以“职教二十条”为例,2019年第7期刊发了两篇专家解读的文章,分别是庄西真的《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和孙诚的《新时代新任务:推进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2019年第15期刊发了三篇针对“职教二十条”中的关键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的新成果,分别是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的《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史洪波的《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背景、意蕴与实践——基于教育筛选理论的视角》和程舒通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诉求、解析与误区的防范》。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2月,5篇文章已分别被引10、3、6、9、7次,下载755、317、1269、1083、1059次。
2.适度超前,主动策划专题内容。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关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相關研究也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点方向。《教育与职业》虽然也有倾向性地选取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并没有提前谋划、主动出击,无论在刊发时间上还是内容质量上,都没有形成优势。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次杂志很早就开始布局,提前策划具体方向,向不同专家分别定向约取面向不同侧重点的研究成果,最终组稿了六篇文章,分别是郭文富、马树超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楼世洲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回顾与思考》,曹晔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变迁与展望》,杨院、许晓芹、连晓庆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展望》,高江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变迁与经验》,侯兴蜀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得益于超前的策划,这一专题内容成功在10月1日出刊的第19期发表,而且《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回顾与思考》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变迁与展望》两篇文章后续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可以说形式上、内容上都显现出优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四、以数据反馈强化内容互动
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仅仅是通过纸质期刊来进行内容推广,作为期刊编辑出版重要主体的作者和读者,对于期刊内容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反馈渠道相对较少。而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新媒体普遍通过开放的评论功能等,与读者和作者实时进行内容互动,既增加了阅读量和关注度,也收集了大量的评价和反馈。新时期《教育与职业》要擦亮百年老刊的金漆招牌,必须全方位打造内容互动局面,真正成为一种“动态—双向”的学术媒体。
1.由线下到线上,丰富内容互动形式。由线下到线上,不是指单纯地由先前的线下交流转变为现在的线上互动,而是指覆盖由线下到线上的多种形式,并且线上模式可以转化为线下活动,线下模式同样可以进行线上呈现,线上线下交叉融合,从而实现更全面的互动。
具体来说,一方面,《教育与职业》继续打造精品的线下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小范围的学术沙龙和大规模的学术年会,前者精选优质的作者和读者不定期开展,旨在让每一个人都能面对面地交流、深入交换意见,后者面向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召开,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互动之中,收集更广泛的意见,线下活动之后也会对相应内容进行线上报道,同时通过QQ、微信等方式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和反馈数据,并且及时将数据整理和量化。另一方面,《教育与职业》继续建设完善的线上交流平台,目前的重心主要是推进微信公众号的建设,适应微平台的发布特点,以及读者浅阅读、碎片化的接受特点,精选少量的优质内容进行互动化呈现,内容上既有比较经典的历史文献,也有引起关注的当下热点,形式上既短小精悍,也五脏俱全,便于开展实时互动,阅读量比较大、互动度比较高的话题还可以作为线上活动的主题备选。
2.由单向到双向,增强内容互动效果。由单向到双向,不仅意味着要畅通作者、读者向期刊的反馈渠道,更意味着要畅通期刊向作者、读者的回应渠道,两条渠道循环往复,才能实现更有效的互动。与很多学术期刊一样,《教育与职业》也经历过一个规模扩张阶段,刊载篇幅越来越长,对稿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低,以至于品牌形象大大受损。接收到各方的反馈后,杂志社出于长远考虑积极回应,开始进行改版,版面缩减,内容要求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而言,反馈的接收度还不够,回应的反射弧也还是过长,下一步要继续探索建立“动态—双向”的长效互动机制。例如,可以在杂志网站或采编系统上增设统一的意见反馈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和分析作者与读者的建议,并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复;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进一步开放评价和反馈功能,并根据作者或者读者的评价和反馈内容定向推送个性化的回应内容,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与内容服务。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术期刊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学术期刊只有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合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不断筑牢内容这一核心基础,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被时代所淘汰。
作者系教育与职业杂志社编辑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凤凰国际智库.纸媒已死?职业媒体人贺炬眼中的转型之路[EB/OL].(2017-02-08)[2019-01-18].https://pit.ifeng.com/ a/20170208/50664431_0.shtml.
[3]胡小洋,游俊,熊显长.基于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理论研究[J].编辑学报,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