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自制思想及其启示

2020-12-07 10:55侯泽平
时代人物 2020年25期
关键词:自制亚里士多德

侯泽平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自制品质对于实现幸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并未给自制下一个完整又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不自制的阐述来推出自制的含义,所以,通过了解不能自制,就可以反向推出自制的内涵,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制带给现代人的启示,充分实现这一思想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制;不能自制

在古希腊时期,自制这一思想就已经产生,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拿出一整卷的篇幅对自制思想进行阐述,可见这一思想对于人类实现幸福是十分重要的。

  • 自制的内涵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卷的前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自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虽然在此卷中亚里士多德并未给自制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却对不能自制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所以要了解自制的内涵可以从不能自制入手。

  • 不能自制与知识

苏格拉底一个有名的观点“美德即知识”,有知识即有美德,[1]由此看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知识与不自制密切相关。但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承认不能自制的存在,而苏格拉底则对此表示否认,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做了一件恶事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是恶的。所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探究不能自制者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知识以及如果他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其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具有知识分为有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以及有知识但不运用或者不懂如何运用,在第一种情况下不能自制很显然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有知识并懂得运用但同时又违背知识这很矛盾。第二种情况是正常的,因为在人们知识向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有两个前提即普遍前提与具体前提,人们只有把普遍前提运用在具体前提之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不能自制者正是因为未能将普遍前提应用于具体前提,所以也就不能将所具有的知识转化为行为。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自制者像疯子或醉汉那样既具有知识又没有知识,在他清醒的时候具有知识,而在他发疯或喝醉的时,不能自制者具有的知识就像演员背台词,并不能进行运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能自制者在逻辑上可以说是既有知识又没有知识,关键在于对普遍前提的无知或者不能运用,亚里士多德对于不能自制者的知识做出的解释是:“当一个人不能自制时,呈现给他的知识不是真实的知识,也不是受到感情扭曲的知识而只是感觉的知识。”[2](P219)就是说一个不能自制者,拥有的这种感觉的知识被欲望所战胜时,就会做出不自制的行为。

(二)不能自制与放纵

自制的对立面就是放纵,但放纵与不能自制并不能等同,虽然它们都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并且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驱乐避苦,但是它们处理快乐与痛苦的方式不尽相同。

一个放纵者做出违反正确的逻各斯的事情是出于自愿的,他认为他所追求的东西就是他应该获取的,是理所当然的。不能自制者在做出违反正确的逻各斯的事情是由于没能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内心会被悔恨占据。不能自制是由于行为者的意志薄弱,[4]而放纵者却是因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内心也没有悔恨,也正是因为这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放纵者是无药可救的,对他们做出的劝告和引导也都是白费力气,而一个不能自制者是可以在劝告和引导下做出改正的,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通过这两种类型的不能自制的比较,很明显亚里士多德是为了找出一般意义上的不能自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般意义上的不能自制正是欲望上的不能自制,怒气上的不能自制则是特殊意义上的不能自制,人在冲动之时,不听从理性的召唤固然不好,但与那种工于心计的不能自制比起来则更容易得到宽恕。

(三)不能自制的类型

亚里士多德并不是笼统地认为所有的不能自制都是不能原谅的,在他看来欲望上的不能自制要比怒气上的不能自制更可恶,与欲望上的不能自制相比怒气上的不能自制则不是那么的令人憎恶而且是可以原谅的。首先,因为怒气上的不能自制某种程度上是听从逻各斯的,只是没有听对便冲动地犯了错,而欲望上的不能自制却是受到了欲望的操控,不再听从逻各斯。其次,服从于人人都有的欲望是很容易得到原諒的,在正常欲望的角度,怒气属于一种正常的冲动它比过度的欲望更值得被原谅。第三,从公正的角度来看,“算计别人的人更加不公正。但发怒者并不算计别人,而是坦白直率的。”[3](P25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发怒是人的本性使然,他们在行动时并没有考虑好后果而是一时冲动,而一个会算计的人则是虚伪的,他早已在行动之前就把行为的利弊权衡清楚了,因此欲望上的不能自制比怒气上的不能自制离理性的距离要更远。

进行了以上的分析使我们知道,不能自制即有知识但不运用,不是出于选择而是在不合理的欲望诱惑下无法坚持正确的行为,事后又由于悔恨内心倍受煎熬,不能自制在一般意义上是欲望上的不能自制。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自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接近德性的品质,并且自制者可以禁得住不合理欲望的诱惑,遵循理性地做出符合正确的逻各斯的选择。正因为有自制,人们才能自觉做出并且坚持符合正确逻各斯的行为。

  • 自制的养成途径

既然自制是一个如此值得称赞的品质,那我们就不得不考察这个问题,那就是自制是如何养成的,想要达到自制需要哪些因素。

  • 具备正确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于不能自制者是知道他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又是不对的。“如果那样做是出于无知,我们就要弄清它是出于何种无知。因为,不能自制者在受感情影响之前显然不认为那个行为是正确的。”[2](P212)

在文章第一部分已经论证过,人们具有知识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知识并且去运用它,在这种情况是不成立的,二是有知识但不去运用它或者是不会运用它,毕竟人的认知转变成行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一个人不能自制一方面是因为他无法“在制作的领域直接的产生的一个行动”[2](P218)以至于无法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呈现给他的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一个像知识的东西,所以才会被欲望所战胜,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想要成为一个自制的人就要努力去获取正确的真正的知识,只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要做到真知真行,将普遍前提与具体前提相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 具备坚强的意志

很显然我们都知道,真知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真行,这里不得不谈到一个意志力的问题,自制者是可以禁得住不合理的欲望的诱惑,遵循理性地做出符合正确的逻各斯的选择,而抵制不合理的欲望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坚强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正确的知识做出正确的行为,而意志薄弱者在面对选择时,会被情感欲望所诱惑,选择对自己相对较好的选项,抛弃心中原有的正确的判断。只有意志坚定之人才能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躲避痛苦而选择了对于自己相对舒适的选项,自制意味着主宰,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选择,所以自制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但这里我们也要注意意志坚强代表着坚持但并不代表固执,固执的人虽然也很坚持,但是他们死守他们的信念,强词夺理,很难被说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固执的人固执己见,死不认账,其实更像是不能自制者。所以想要成为一个自制的人要坚持的是真实的知识,同时也要理性面对他人的劝告。

  • 培育道德情感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制和坚强,不能自制和软弱,显然都相关于快乐与痛苦。”[2](P219)所以培育道德情感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恶感到可耻,对于善举感到欣喜。亚里士多德赞成人们享乐,这种快乐不仅包括感官上的必要快乐,同时还包括获得胜利、财富以及荣誉等这些不必要的快乐,但亚里士多德也强调这种快乐必须要有限制,毫无节制的享乐是可耻的,而且我们只把那些过分享受肉体快乐的人称为不自制,而那些为了追求不必要快乐而违反了正确的逻格斯的人并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为不能自制,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不能自制者的定义,“在那些在于节制和放纵相关的肉体快乐方面出错的人中间,我们把其中过度追求快乐,并在渴与餓、热与冷及所有影响我们的触觉与味觉的事物上躲避一切痛苦,且不是出于选择而是违反其选择与理智而这样做的人,称为不能自制者。”[2](P220)培育道德情感是从人们的情感而入手的,通过改变人们感到快乐和痛苦的对象,将其内化于内心,让他们在这种感情下保持理智,从而克服欲望的诱惑,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从而过上幸福生活。

  • 自制的启示

自制虽然不是德性,但自制对于德性来讲起到了补充的作用,自制是人们通往德性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要做到自制。对于自制理论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让它应用于生活,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实现这一理论的真正价值。

  • 获取有用的知识并熟练掌握运用,做到真知真行

在亚里士多德的自制理论中,不难看出知识的重要性,不仅自身要具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知识,只是单单的有知识却不运用或者说运用的不正确都不足以成为一个自制的人,只有将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正确的运用,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拥有自制的品质。因此,自制需要的是真正的具有知识并正确的运用知识,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去鼓励人们主动去获取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在实践当中增长新本领。将这一点运用到我们的政治中再合适不过了,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要投入到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将政策应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完备,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上策。

  • 培养自身坚定的意志克服不正当的欲望,培养和获得德性

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制实际上就是在道德选择中坚持中道,使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去抵御追求享受感官快乐的过度的欲望,甚至还要能够忍受一定的痛苦,不能自制则是无法坚持正确的选择,无法理性地、自觉地克服不合理的欲望。因此,自制需要的是主体进行主动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你有坚定的意志你就能克服不正当的欲望主宰自己的选择,如果你的意志不够坚定,你就会主动躲避痛苦,放弃自己最初的选择,被欲望所摆布,所以,无论是自制还是不自制,都是行为主体自己的选择,都在于他自身。

因此,作为不自制者,应该始终认识到改变不自制的品质只能靠自己本身主动去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对人本身的德性培养,这也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日常的品德教育,也要自身主动地去养成好的习惯,循序渐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德性,才能实现善的目的。

  • 避免放纵,剔除恶习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坏的行为习惯都不会先天就存在,都是需要慢慢养成的,自制也是一种习惯,人们的恶习可以通过自制而得到遏制最终从行为中慢慢剔除。在前文中我们分析过不能自制与放纵的区别,不能自制与放纵相比多了一样极其关键的东西那就是悔恨,不能自制者时刻提醒自己一旦超出合理的范围便可能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可以利用自制去增进社会的包容性,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做出不符合正确的逻各斯的事情后他能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内心会备受煎熬,被悔恨填满,对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愧疚和懊恼。既然有悔恨这一心理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他有反思的能力,人都是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的,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道德教育也许就能改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通过对自制的解读,我们进一步廓清了自制的内涵,也对自制者拥有何种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梳理好这些理论之后,我们的关注焦点应该集中在自制这一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上,让这一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张传有,周卉.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自制”的思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6):43-48.

[2]廖申白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3]邓安庆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4]余纪元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自制亚里士多德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自主学习的教和学
多功能光路显示仪的自制与创新
谈科学教学中自制学具的使用策略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