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 要: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的出现,为解读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新的视角。以“‘X精格式”“凉凉”“上班996,下班ICU”“我太南了”等网络流行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象似性理论、关联原则等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形成、认知心理和构成机制,从而对汉语词汇的语义演变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认知解读;隐喻转喻;概念整合
周海中曾指出,“网络语言是一门介于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之间而偏重于语言科学的交叉学科”[1](P62)。孙洁等认为,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和普通网络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只强调网络流行语的“网络化”特征,而忽视或者弱化了其“流行性”的重要特征[2](P102)。关于网络流行语,学者们的界定也不一致。陈建伟指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网民们约定俗称的表达方式。”[3](P10)陈一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4](P16)韩玉花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5](P3)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并不只是词汇,还包括短语和句子,如“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你有freestyle吗”等,因此,我们将网络流行语定义为:反映特定时期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在网络上流行并延伸至现实生活的一种语言现象。因为流行具有动态的特征,所以网络流行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从出现、演变到消亡的过程。同时,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意义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在传播过程中会因为使用群体、具体语境的情况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王寅指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它坚持体验哲学观,从身体经验和认知出发,围绕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探索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6](P2)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象似性理论、关联原则等方面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一、原型范疇理论与原型转移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和现象,人类要认识它们,就有必要在认知上对它们进行分类。像动物、植物、桌子、椅子等,我们不难对它们进行分类,也不难给予它们分类的名称。不过,对有的现象进行精确分类就不是那么容易,如冷水、温水,我们很难把握它们之间的明确分界线。因此,对这类现象的分类可以视作是一种心理过程,这种分类的心理过程就称之为“范畴化”,即在我们的认知中某种现象属于哪种类别。范畴是围绕着原型形成的,原型从心理上来说是一个认知参照点,从表征上来说就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具有认知显著性。同时,范畴是按照家族相似性原则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一个范畴内的成员之间的一致性来自家族相似性,而非具备某一或某些全部范畴成员所共有的属性。原型转移则是指范畴的核心成员被其他成员所替代这种现象。
汉语“X精”格式中的“精”,就经历了原型转移的过程。在魏晋时期,“精”是“妖精、妖怪”的意思,后来也指怪异、反常的事物或现象。围绕这一语义中心,汉语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用法,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蜘蛛精、琵琶精,《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蛇精、鼠精等。这些作品中的精怪都可以幻化为人形,不仅具有自身物的特质,还体现出社会人的特点。“精”在某种程度上便被赋予了反常的或不被大众接受、喜爱的人的意义,这种意义在后世中得到固化,网络上也出现了“柠檬精、戏精、杠精”这样的说法。在传统视野中,这样的词义演变被认定为是词义泛化、比喻等;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则可以用原型范畴与原型转移来解释这种词汇意义的变化。
我们不妨将“精”看作一个范畴,范畴原型符号则借用Ungerer中的符号><来表示[7](P27),如“>蜘蛛精<”等。接着把“精”的范畴成员汇集在一起,更确切地说,这些成员都是它的下位范畴。就传统意义上来看,它的中心成员为那些不是人类却具备人类的一些核心特征的生物,如蜘蛛精、鼠精、白骨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传播,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流行语,如柠檬精、戏精、杠精等。这些词语虽然都属于“X精”格式,但是在语义上却有所区别。比如,蜘蛛精、鼠精、白骨精、蛇精等,是指那些不是人类、但能幻化为人的生物,它们可以像人一样说话、行动、思想等,并常常给人带来灾祸;狐狸精是指妖媚迷人、给人带来灾祸的女子;害人精是指给人带来麻烦的人;猪精是指又丑又胖的人;戏精是指表演、演戏很厉害的人;柠檬精是指嫉妒别人的人;杠精是指喜欢抬杠、故意唱反调的人。
如前所述,这些范畴成员应通过家族相似性组织在一起,那么,在“精”这一范畴中,它们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原型转移过程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图示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构建了传统意义上的“精”的原型范畴示意图,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表示“妖精、妖怪”义时,最接近“精”的原型范畴是>蜘蛛精<、>鼠精<这类怪异或反常的事物,我们在图中用粗线圈起。随着>
狐狸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它的隐喻意义“专指魅惑人的女人”得到广泛使用,这就使得“精”产生了专门隐喻某类人的用法,正如图中>狐狸精<的圆圈所示。这种表“人”的用法在后世逐渐得到加强,并固化下来,于是>蜘蛛精<、>鼠精<等核心成员遂被其他成员所替代。这一原型转移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狐狸精<逐渐取代>蜘蛛精<等成为原型的下位范畴,>蜘蛛精<等范畴成员逐渐边缘化。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又催生出一大批新的网络用语,如>杠精<、>柠檬精<等,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使范畴原型出现新的竞争。此时,>柠檬精<这样的用法便成为新的原型,>狐狸精<又被推向范畴边缘。这一原型转移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從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X精”格式中,“精”的概念原型从>蜘蛛精<、>鼠精<向>杠精<、>柠檬精<发生了转移,原先的“妖精、妖怪”意义先是被隐喻为“给人带来灾祸的人”,再逐步向专指“人”的意义过渡,最后>蜘蛛精<、>鼠精<被推向了范畴边缘,>杠精<、>柠檬精<遂成为新的范畴原型。面对这个原型的概念内容所发生的演变,尤其是从>蜘蛛精<、>鼠精<到>杠精<、>柠檬精<的变化,语言使用者所受到的干扰却很小,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多障碍。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精”的重要属性(如“怪异、反常的事物”“某些情况下令人难以接受的事物或现象”),都从传统的范畴原型转移到新兴的范畴原型上了。也就是说,尽管“精”的原型发生了转移,但它的某些概念结构仍保持不变。
二、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大致来说,隐喻表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关系,转喻则表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邻近关系。我们可以借助源域对目标概念进行概念化。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生理体验之间具备某种关联,当人们在描述愤怒、悲哀或快乐时,总是把体温升高、脉搏频率变化、心悸或出汗、流泪等生理症状包括进去,生理症状被看作是情感体验的结果。莱考夫、约翰逊由此假设了一个普遍转喻,即某种情感的生理结果可以代表这种情感[8](P32)。
这里以网络流行语“凉凉”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凉凉》最先是一首歌的名称,原本是张碧晨和杨宗纬为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所演唱的片尾曲。后来在网络直播间里,游戏主播在玩游戏时,游戏中的人物如果死掉了就会说“凉了”,观众们也会在直播间说“一首凉凉送给主播”。于是,一些网迷就用“一首凉凉送给某某”“凉了”“凉凉”等表示“死了、没救了”。这种用法经过微博、贴吧等媒介的广泛传播,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并在网络迅速走红。
我们发现,“凉凉”这个词语的网络用法有两个认知心理来源:一个是来源于身体经验,即人死后体温会下降变凉,就此而言,用“凉”来转喻死亡,是由原因——结果这一基本关系对应起来的转喻;另一个是来源于心理感受,因为死亡是一件令人悲伤绝望的事情,所以“凉”又能用来隐喻悲伤绝望的心理感受,由这一生理转喻所引发的基本隐喻就是“悲伤绝望是凉”。在汉语中,有许多这样的隐喻实例。例如:
(1)蒋家妻儿飞离溪口后,父子二人甚感凄凉。(李松林《晚年蒋经国》)
(2)当此之际,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气氛中,蒋介石与宋子文两人作了彻夜的长谈。(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3)我带着如此冰凉的思想走到了街尾27号。(胡玥、李宪辉《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4)当时,宋庆龄曾想回国,但一想到她的家庭与蒋介石的关系时,心顿时凉了。(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当人们在网络中使用“凉凉”或者“凉了”一词时,我们很难说是单纯激活了“身体凉代表死亡”这一转喻,还是单纯激活了“悲伤绝望是凉”这一隐喻。人们更倾向于将这两种认知心理整合在一起,因此,“凉凉”在语境中就不仅可以表示悲伤绝望,也可以表示 “没救了、完蛋了”等意思。例如:
(5)王思聪欠了银行一个多亿,他老爸缩水600多亿,他俩是不是都要凉了?(新浪微博,2019-11-07)
(6)考完试我就知道自己凉凉了。(新浪微博,2019-03-04)
网络流行语“上班996,下班ICU”则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整合的例子。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 mental 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
“上班996”中的“996”代表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个形式——概念转喻。而“下班ICU”则是用地点“ICU”转喻身体健康受损、生病住院。读者在看到“上班996,下班ICU”这一表达时,就构建了两个心理空间。第一个心理空间可以称为“工作空间”,这一心理空间包括员工超长时间工作等信息,同时激活的是过度劳累会使人健康受损这一信息;第二个心理空间可以称为“治疗空间”,这一空间包括医生抢救重症病人等信息。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这两个心理空间即工作空间和治疗空间被称为输入空间。在认知处理时,它们被并置整合成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了从两个输入空间映射的信息。“上班996,下班ICU”这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整合过程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输入空间以跨空间映射的方式相互联系。对“上班996,下班ICU”这个转喻来说,这个跨空间映射的基础是原因——结果关系,即过度工作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两个空间在此基础上经历了压缩,压缩的重要结果是,来自两个源头的概念复杂性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这个新出现的整合空间具有认知上的经济性。至于“上班996,下班ICU”这一事件中重要的行为参与者员工,则从输入空间1中工作行为的施事转变为整合空间中的需要被抢救的受事。
三、象似性
象似性最初是一个哲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将它用来解释语言的认知基础问题。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9](P4)也就是说,象似性包括音近象似,如杯具—悲剧;形近象似,如囧、槑;结构象似。结构象似可以解决语言成分排列的问题,它包括顺序象似、数量象似和距离象似。顺序象似是指语言成分的排列顺序要与事件的自然时间顺序相符;数量象似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对应的概念的信息量和认知复杂程度成正比;距离象似是指短语或句子中关系近的成分应该靠近放在一起。
網络流行语“我太南了”来自日常生活用语“我太难了”,表示一个人步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者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从“我太难了”演化到“我太南了”,是来自于网络上的一段对话:
(7)北极熊:你怎么不来找我玩?
企鹅:我太南了!(搜狐网,2019-09-08)
这实际上相当于修辞学中的谐音修辞格。在汉语中,很多歇后语、谚语、谜语都是借用谐音的方式而形成的,如:“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谐音现象其实就是音近象似。“我太南了”的用法得以广泛流传,还得益于有人把麻将中的“南”拿来当表情包。由于“南”和“难”是同声词,于是人们用麻将中的“南”来谐音“难”,从而产生了诙谐调侃的效果,这同样是因为这两个字之间存在着音近象似的关系。无论“南”的意义是来源于方位词“南北”的“南”,还是麻将中“南风”的“南”,它都可以使读者迅速从“南”的字形联想到“nán”的读音,继而关联到同样读音的“难”,并用“难”的词义来解读“南”,从而完成认知解读过程。
由“我太南了”又引发出更多的类似用法,如“南上加南”“左右为南”“南的找不着北”等,这些用法配上麻将的表情包,效果更加直观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来源于南北方向中的“南的找不着北”等,与来源于麻将中的“南上加南”“左右为南”等并不完全一样。“南的找不着北”除了音近象似以外,还经历了概念整合的过程,它是将“困境空间”与“方向空间”进行概念整合后形成的新的整合空间。
网络流行语在形近象似方面也有着广泛的表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囧”“槑”之外,流行语“是个狼人”“9012”也是通过形近象似原则构建的。我们先来看“是个狼人”。这个流行语是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的,它的意思是“比狠人再狠‘一点”。因此,最开始使用时,“是个狼人”并不是运用隐喻机制,从源域“狼”的凶猛残忍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人”,而是运用形近象似原则,由字形“狼”唤起读者对相近字形“狠”的联想,从而激活“狠”的词义,再由“丶”的字形激活“一点”的意义,从而完成对“比狠人再狠‘一点”意义的构建。
网络流行语“9012”的意思是“都这个年头了,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是把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份“2019”进行了倒装,用来夸张时间的久远。我们借助倒装后的“9012”联想到当前的2019;同时,按照公元纪年法,随着时间推移是会有9012年的,不过那将是几千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9012”又会使人联想到时间的久远。这里除了形近象似,还运用了概念整合的方法。将9012年所代表的久远的未来和当前2019年的时间整合在一起,在新的整合空间中,“9012”就不再指未来的年份,而是使当前的年份“2019”被赋予了“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的意义。例如:
(8)为啥都9012年了,大家还在疯狂用18年前的表情包?(《字媒体》微信公众号,2019-12-07)
(9)都9012年了,还不让我穿破洞牛仔裤呢?(搜狐网,2019-11-28)
(10)都9012年了,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封建迷信的人啊!(闽南网,2019-02-23)
(11)现在都已经9012年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瞧不起女孩子中性的打扮啊。(闽南网,2019-02-23)
四、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最初由Sperber、Wilson所提出,后来被Fauconnier、Turner认为是概念整合的一条重要的控制原则。关联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10](P39)。
关联与认知环境关系十分密切。认知环境是对说话人来说清晰的、可快速辨认的所有假设情况的总和,说话人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感知到或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记忆、逻辑思维等去推断出这些假设,其中也包括对会话中出现的新事实的感知和新的假设的推理。关联原则强调,当交际一方做出推论行为时,他不只是要把新的信息告诉另一方,还把他传递信息的意图告诉了另一方,并且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交际主体在认知环境和假设的影响下,根据处理信息的效率来理解对话,以达到最快最佳关联。因此,关联原则必须满足由Sperber、Wilson提出的两个条件:“一个假设达到如下程度时被认为与个体相关:当此假设被优先处理时获得了巨大的积极认知效果;获得这些积极认知效果所需的努力是小的。”[10](P332)认知经济性和认知效率原则也经常被运用于转喻的分析中。例如:
(12)You see the whole medical staff, doctors and nurse and all,are working to rule.
(13)You see the whole hospital is on strike.[7](P337)
例(13)使用了以地点指代人员的转喻,用“the whole hospital(整个医院)”代表“the whole medical staff,doctors and nurse and all(全体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和所有人)”,读者就不必对医院的各种人员一一进行认知处理,而是通过“整个医院”这样的表达直接构建出“全体医院员工”的意义,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例(13)比例(12)显然具有更高的认知处理效率。
上文提到的“凉凉”“上班996,下班ICU”“南的找不着北”“9012”等,在网络交际中能够很快且较少障碍地为人们所接受并得到广泛流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概念整合,人们在即时语境处理时可以快速地获得最佳关联。再以网络流行语“母单花”为例,“母单花”是“从出生起那天就单身并且每个月还得还花呗的女孩”的转喻,其中的“花”还以隐喻的方式提示了这个词所代表的“女性”的意义。如果每次在交际中都用“从出生起那天就单身并且每个月还得还花呗的女孩”,会给认知处理带来负担,因为词语或者句子的长度越长,信息量越大,认知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而说话人在表达时总是尽可能地追求花费更少的努力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听话人也希望付出更少的认知努力而取得更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在关联原则的作用下,“母单花”这个转喻会使听话人(读者)快速捕捉到“母胎、单身、还花呗”以及女性这四个信息,从而构建出完整的语义。当然“母单花”的使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否则会造成交际双方的交际障碍或误解。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迁的镜子,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变化反应最灵敏的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网络交际里,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这些网络流行语新奇、生动、简洁,富有幽默诙谐的特征,它们的产生、衍变及广泛传播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密不可分,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解读这些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语义演变和解读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其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海中.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J].科学, 2000,(9).
[2]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J].新闻爱好者, 2010,(3).
[6]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8][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10]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