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树牢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主要阵地在思政课课堂中,为让广大学生在思政课课堂更好的将深奥的理论入脑入心,从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语言体系,转变表达风格,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小课堂中,增强课堂实践性的路径,旨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青年大学生肩负国家未来和希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这无疑对高校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而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发挥好思政课课堂的作用,打造“有效课堂”“活课堂”,对于促进青年大学生系统认识、深刻理解、综合掌握、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有着显著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树牢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也向世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意义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科学理論由掌握少数人到掌握多数人、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多数人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主选择、自觉接受并能动参与科学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2]高校思政课课堂以科学理论来回应广大青年大学生关心的就业、情感、教育、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回答和解决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于科学理论中寻自信、找康庄大道,从而坚定对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
坚定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毋庸置疑青年大学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当今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阻遏、诋毁、污蔑,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针对错误思潮,不实之论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年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帮助学生远离诱惑,分清良莠,做理论上的明白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住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全国教育大会上都明确指出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反对者、旁观者。高校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澄清模糊认识,消除疑虑,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帮助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值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心无旁骛求取知识,积极增强新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人生之路,立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课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程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建设一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思政教师队伍就尤为重要,新时代的传道者,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高校要让有信仰人讲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姓马”并“信马”者,就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切实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领会其深刻的逻辑内在,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融会贯通,理直气壮的上好思政课。
创新话语体系,转变表达风格。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连接大众与思想的桥梁、中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契合学生口味的语言体系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通过“接地气”、易理解好记忆、通人心的语言将“深入”的理论“浅出”的表达出来,以触动学生灵魂,直击学生心灵。
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学生的语言,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学好群众语言,用好群众语言,才能了解群众心声,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如,“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层;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层满面。”[4]用通俗的、老百姓的语言说明认真的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当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要认真学习学生的语言,如,“硬核”二字通常我们理解为很厉害、很刚硬的意思,也为广大学生所运用,疫情期间频频出现的“硬核机场”“硬核力量”“硬核社区”“硬核科研”等组成了一幅幅“中国硬核”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力量,在疫情期间上好思政课,“硬核”二字可谓真硬核。如用“点赞”“好嗨哟”“蛮拼的”“不忘初心”这类富有生活气息又俏皮的语言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学习“平语近人”的语言风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质朴、令人醍醐灌顶、印象深刻,如“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激励亿万人日夜奔跑,砥砺前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直击人心,震撼了无数人。充满哲思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给人信念、勇气,激发以梦为马的青春奋斗等,总之要不断运用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的话语将理论送回至“活生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发产生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我们也要通过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媒体化的特点越来越凸显,高校思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在运用传统手段的同时融合新媒体,通过网络化方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有音量”“有图画”“有音色”的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让青年大学生在感悟真理的同时播下信仰的种子,能够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在讲述马克思的人格魅力时可通过收听音频“给90后讲讲马克思”,观看《马克思靠谱》,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幽默、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看到“活着”的马克思,也让马克思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迅速“圈粉”无数。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中歌词“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但是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让正值青春的大学生有了共鸣,从而也萌发了深入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的想法。在讲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时,可通过观看“读懂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四个短视频,让学生在视觉盛宴中感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时可观看纪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增强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还可以综合运用慕课、“学习强国APP”等多样的载体,共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入大众。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小课堂中,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让学生在小课堂中投入热情和心理能力,既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思政课课堂的生动性,又能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真理的力量和人性的魅力。而要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味蕾”,方式方法可谓多样。一是朗诵原著原文,每天上课前可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提前准备的同学分享《共产党宣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原著原文,所选书目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选择,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二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如利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利大或是弊大”“道德和法律哪一个更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伟大吗”等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辨,让学生有满满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举办讲故事比赛,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将墨汁当红糖吃下去的故事,体现了信仰之甜、真理之甘。疫情当前,举国抗击,中华儿女用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而那一份份家书,用纸短述说了情长,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曹晓英写给儿子的信,信中写道“对不起儿子,我们短暂的别离是为了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荆州“90后”女医生甘如意,在没有交通支持的情况下,骑自行车奔赴武汉,成为网友口中的最美逆行者。“新加坡郑和宝船”的故事,深情地表达了中国、新加坡两国“人缘相亲”的情谊,通过讲故事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接地气、有文气。教无定法,思政课教师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从而实现课堂深度的延伸,给学生一个“有灵性”的课堂。
总之,高校思政课课堂在信仰坚定的教师队伍引导下,结合幽默风趣的语言、依托新媒体载体,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融进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切实做到感受到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的魅力,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
[2]管向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N].光明日报,2019-08-08.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网,2016-10-0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7]周思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J].新西部,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