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张泽桐 单鑫
【摘要】清朝初年,满蒙联姻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与政治中心相融合的重要政治形式,是政治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建立初期,通过满蒙联姻的方式来巩固满清政府政权,清初满蒙联姻主要表现为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长期、多层次、大规模的和亲活动。固伦恪靖公主下嫁蒙古对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我国当代的民族地区治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固伦恪靖公主;清代;满蒙和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英才培育项目“内蒙古18-23岁大学生步态数字化分析及其对摆臂姿态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YCPY2018005);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百万工程项目“内蒙古5个年龄层次面部及肢体运动数字化分析及法医个人识别研究”(项目编号:YKD2018KJBW010)。*为本文通讯作者
回顾清代历史,满蒙联姻对地区治理做出了突出而卓越的贡献。康熙年间正处盛世,康熙帝将六女儿固伦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于绥远城外建固伦恪靖公主府,于此开启38年满蒙联姻生活。[1]其间,联姻公主不仅为满蒙边境的繁荣稳定、睦邻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后续的国防建设、文化交流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康熙四十八年,固伦恪靖公主首次实现和亲公主在联姻部落中参政议政,被称“海蚌公主”“草原巾帼”的称号;她参与制定《喀尔喀大法规》,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她带领百姓,改善土地水利,心系民生,成为典范。满蒙联姻是清朝政府所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清代和亲不仅范围广、次数多、持续时间长,而且从太祖时期至太宗世祖两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于康乾盛世阶段趋于完善,直至清末成为清王朝历代奉行不变的国策。满蒙联姻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完善、因循沿袭四个主要阶段,[2]从形式上和政策实施上对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满蒙和亲的重要意义
康熙三十六年,满清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之后,为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疆地区长治久安的需要,康熙帝将19岁的格靖公主作为其第四个和亲公主,下嫁漠北蒙古喀尔喀部敦多布多尔济。
(一)对政治建设的影响
康熙帝赋予了固伦恪靖公主监国之权,赐其归化城,并修建公主府,以彰显其政治主张。固伦公主与蒙古部落的和亲促进了清政府与蒙古喀尔喀部落的和平稳定,加强了满蒙政治的深度融合,弱化了边境分歧和异化扩张。清政府充分考虑到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采用和亲的方式巩固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家族式、世袭制政策对于区域政治领导的局限性,为满蒙联姻的意义得以扩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据载,当年的固伦恪靖公主参与漠南、漠北的政治管理,拥有参政议政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加入当地统治阶级政治决策之中的和亲公主,对于统治区域的政治辅佐具有重要意义;康熙四十八年,经她参与制定的《喀尔喀三旗大法规》,形成了一套规范具体的法律法规,且适应风俗民情与文化传统,使其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制典籍,不仅削弱了统治阶层的主观性,规范了当地百姓的权利义务,更是对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在进行审查、评判、执法过程中的约束,[3]是为满清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促使蒙古统治区域内的行政管理、法制体系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体现;[4]除此之外,固伦恪靖公主还体恤百姓,关注民生,在公主暂住清水河期间,曾主持开垦了万余亩土地,吸引了大批百姓耕种,從此连年丰收。
固伦恪靖公主下嫁蒙古为北疆地区的长久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政治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虽然清政府与蒙古部落有着君臣之别,但是频繁的满蒙和亲,使他们站在了同一个立场,有着同样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清王朝在军事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了蒙古部落的支持,强化了满清政府的统治。
(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商是以发展和稳定为目的的经济交流,清代实现了与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政治文化交流。以固伦恪靖公主为代表的满蒙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清政府形成了较完善的商业政策——通商。[5]随着生活方式的融合与生产方式的互通,和亲公主将清政府统治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带入草原,将较为精细的产品流入蒙古民族区域,并且在清固伦恪靖公主时期又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最初的口岸建设设想和雏形。[6]
另外,通过贸易往来,逐步同化满蒙及中原汉族之间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民族手工业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升清王朝和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蒙古草原的原生态产品向中原地区输入,中原地区商品对蒙古族地区的输出,形成了良性的经济模式和通道,满蒙地区的生产力和民族资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融合。
下嫁蒙古的公主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带到了蒙古地区,使得部落由原本的游牧生活,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转变为了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集市,促进工商业也得到发展。另外,通过贸易往来,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升清王朝和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蒙古草原的原生态产品向中原地区输入,中原地区商品对蒙古族地区的输出,形成了良性的经济模式和通道,逐步同化满蒙及中原汉族之间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民族手工业和民族资本的发展。以清朝通商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济对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社会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物质基础。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在中国当代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中国古代经济具有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第二,中国古代经济具有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第三,中国古代经济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发和借鉴作用。[7]
(三)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文化建设随清政府有关民族政策与文化政策的导向[8-9]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融合在清固伦恪靖公主和亲时期具有长足的发展。满蒙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并能够为满汉、蒙汉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可循性方案,交流的形式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互通。蒙古族文化向满清政府统治的满族地区和中原地区输出,而社会性的接纳来自中原的文化元素。在满蒙和亲过程中,大量陪侍人员随队前往,并且涉及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和大量中原汉族,多民族、多领域、多角度内的文化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文化交流。蒙古族地区不断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流入,同时,满清政府在尽量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主动接受并学习蒙古族文化,形成了互融互通、兼容并蓄的景象。文学事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满蒙和亲过程中得到了促进和推动。清朝时期编纂整理的著名典籍以满文记载较为全面,很多满文版的文学作品流传至蒙古族地区,被翻译成蒙文版。如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四大名著”、清代文学家蒲松林所著的《聊斋志异》等。蒙古族的一些文学作品主要以蒙古族文字记载,却受到满汉文学作品的影响,如希哲编著的《西斋偶得》《风城琐录》、萨囊彻辰编著的《蒙古源流》等作品。满蒙和亲推动了蒙古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清政府在人力、财力上对蒙古族地区予以支持,协助蒙古族地区开设八旗官学,并先后在归化、热河、乌里雅苏台等外藩蒙古贵族的居住地开设学校,增加了蒙古贵族子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提升边疆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空前的影响力,对提高蒙古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是融合。满蒙和亲促进边境地区的文化合作与进一步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生态,人民意识形态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新的理论成果。[10]满清政府在向和亲抵御输出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汲取多民族的文化巩固统治,在语言、文字、艺术、出版等多个领域内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其中,对于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最为深厚,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交流,而且可以促进满蒙之间的政治互信,在多种类的官方文件与政治用途中使用满、蒙、藏、维、汉等多民族文字和语言。康熙至乾隆年间撰有多种辞书,如《御制满蒙文鉴》《御制满蒙汉三合切音清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和《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共收词条一万八千余。这些辞书的编订便利了满蒙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也促进了满蒙文化的互相融合,例如,努尔哈赤在学习蒙古语文的基础上主持创制了满文, 才有许多“满文老档”以及后来创造的“新满文”书籍的大量文献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清史的珍贵史料。[11]
(四)奠定国防建设的基础
清固伦恪靖公主在和亲联姻期间首次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是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突破。清固伦恪靖公主也因为是第一位参政议政的和亲公主,成为当之无愧的草原巾帼,[12-13]这对面对外强侵略的抵御和震慑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也是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突破。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和平与稳定。和亲所建立的封建统治中特有的统治阶级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够化解和防止满蒙边境的军事武装力量的冲突,能够将蒙古与清廷在边境防御中的主要措施和战略意图进行关联,防止边境发生冲突和军事摩擦,特殊的亲缘关系也使得满清政府在对待蒙古族地区的军事战略以满蒙和平为主。
二是联合与互补。固伦公主能够参加对蒙古族军队的指挥,又因为其身份的原因,能够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面对外强侵略的抵御和震慑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蒙古族在地理环境上为清朝疆土形成了一道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对其他外敌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蒙古地区在抵制沙皇俄国的时候为清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清代的满蒙联姻政策对整个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蒙联姻作为一种特殊性、规模化的政治手段,封建王朝的政治策略在中国古代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清代的满蒙联姻仍带有历史局限性,因此,满蒙联姻的意义以及局限性尚待深入研究讨论。
二、满蒙和亲启示下的现实意义
汉族满蒙和亲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互通与融合,实现长期的共同发展。互通与融合的核心在于政治上相互联合、经济上互相交流、思想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交流协作、发展进步。此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生产方式等的特征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发展与总结,凝练出大量的技术和能力,例如北方的弓马骑射、畜牧业技术,中原的农耕养殖、手工业发展,再到东南沿海地区擅长渔业和机械制造,通过互通与融合,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交流与共享,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在全国普及,并各取所长,融合创新发展。
三、结语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清朝时期,满蒙联姻中的每一位肩负和亲使命的满、蒙姑娘都为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通过满、蒙两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推动了蒙古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的蓬勃发展。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谐的生活。现阶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民族工作当以团结与发展为核心,努力促进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檀平川.清早期王府实例:和硕恪靖公主府[J].文物春秋,2004(5):55-59.
[2]姚德建.清朝初年滿蒙联姻研究[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3]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4]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84-91.
[5]张明富.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J].古代文明,2016.
[6]吕文利.满蒙联姻与清代边疆:满蒙联姻研究综述[J].西部蒙古论坛,2013(3).
[7]石世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1999.
[8]彭白雪.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初探[D].烟台大学,2017.
[9]王元冬.清代前期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
[10]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11]陈京.试论清朝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2卷(1).
[12]李淑华.呼和浩特公主府公主其人[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Z1):90-92.
[13]王学愚.蛾眉遣嫁为靖边:由呼和浩特公主府公主的考证谈到清廷对蒙古的和亲政策[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84-96.
作者简介:高婧(199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