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治疗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2-07 13:00曲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稳定型抗凝房颤

曲明

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逐渐得到控制,但疾病的住院率超过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给家庭及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较大的负担[1]。血栓作为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脱落会增加体循环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甚至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增加疾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临床治疗以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为主,如何抑制疾病发展,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2]。利伐沙班作为临床新推的抗凝药物,是一种选择性抑制Xa因子及凝血酶原活性,能抑制凝血酶产生,扛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发生[3]。本文将108例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分组实施研究,分别给予华法林钠片及利伐沙班治疗,对比取得的成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过《心内科》[4]筛选,并经过心电图检查,满足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诊断标准;②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现象;③研究前2周未服用过其他抗凝药物;④近期无手术史。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③6个月内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④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碍。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6.31±6.2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03±1.12)年;观察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7.18±6.2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5±1.3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脂及抗心肌缺血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钠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14,规格:2.5 mg)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初始剂量为1.5 mg/次,1次/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最大剂量为3 mg/d,INR目标值1.5~2.5。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100464,规格:10 mg)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效果、心功能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晨起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情况,包括CRP、TNF-α、IL-6。②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功能未见明显改善,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常发生出血情况;有效: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功能明显好转,症状出现好转,偶尔发生出血情况;显效: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功能改善显著,临床症状消失,且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检测患者的LVEF、LVESD及LVEDD等。④统计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体循环栓塞及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p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p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19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2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26,P<0.05)。

2.3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对比 观察组LVEF(59.43±4.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11±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25,P<0.05);观察组LVESD(30.18±4.14)mm及LVEDD(43.58±4.11)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25±4.18)、(52.36±4.1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43、10.787,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体循环栓塞1例,脑出血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4例,体循环栓塞2例,脑出血6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08%;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0,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易导致房颤发生,两种疾病一旦合并,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及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发生房颤后,患者血流受阻及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血栓是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旦脱落会增加体循环血栓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几率[5]。临床研究证实,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抗凝是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使得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得到控制。

房颤患者激动频率可达600次/min,导致心房丧失正常跳动的能力,使得左心房血流速度得以降低,心房内膜受损严重,出现凝血的情况,增加血栓的发生几率。美国2014年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指出,抗凝治疗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血栓出血及栓塞风险,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6]。华法林钠片是一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可起到对抗维生素K的效果,阻断凝血因子羟基化,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该种药物性价比高,是抗凝的一线药物,在临床使用广泛,但该种药物单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控制血栓及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1]。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其能抑制Xa因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预防血栓的效果,且药物生物利用度高,药效持久[2]。

近年来多通过炎症因子研究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疾病,证实炎症因子参与到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CRP是炎症因子的重要标志物,其能引发慢性炎症状态,对房颤、血栓及预后等情况进行预测。TNF-α作为系统炎症标志物,可反映房颤的炎症状态。IL-6会刺激CRP,调节TNF-α分泌,加重炎症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患者预后。同时研究证实,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及LVEDD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利伐沙班可抑制血栓的发生,促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使得患者心功能水平得到提升,抑制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房颤合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利伐沙班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稳定型抗凝房颤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