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景园林理论在高校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2020-12-07 13:22:30盛湄潇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盛湄潇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研究背景

在对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中,不仅要能提升高校的整体形象,传播校园文化、弘扬校园历史、提升校园师生自豪感与归属感,也需要独具特色,成为城市亮点,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更加注重内在文化的营造。然而在快速建设的校园的背后,往往是大学校园景观低质量、模式化、同质化、缺乏文化内容等问题。

在现阶段高校的景观规划中,部分校园规划过多的追求校园功能性,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意境的营造,或者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内涵,过于追求国外设计理念的现象,事实上,大学校园作为学校文化底蕴与发展历史的载体,在规划设计中,饱含文化内涵的环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融合中国古典设计理念与当代时代需求,构建独具内涵且现代化的校园,是当前构建现代化特色校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园区景观构成简单,形式单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校区投入建设,许多高校在校园规划时,由于场地大多规划在城市市区,场地大小与经济考虑成为校园规划的主要考虑方向,以至于在有限的场地内,规划设计只能更多地考虑实用性,而忽视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塑造,以至于部分高校景观要素构成简单,或者存在要素堆砌、敷衍的情况,片面的追求校园功能性,做种导致校园景观效果不佳,缺少文化底蕴,校园景观沦为校园建筑的附属品,景观的文化意义不复存在。

(二)模式固定,缺乏特色

而在校园特点的构造上,随着大面积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设计更多地注重大面积改造,在校园规划中,简约、几何、大场地的规划也大量出现,很多校园规划存在生搬硬套、照搬前人设计的情况,大到建筑要素,小到植物规划,忽视学校特色,致使学校文化缺失,导致校园规划千篇一律,模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可以说极大地抹杀了校园的活力,失去自身特点,很多校区在高校生看来不管是南方学校还是北方学校基本上是没什么区别,四季变化差异也甚小。

(三)规划不注重地域特色,规划脱离实际情况

在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上,部分高校存在盲目模仿国外校园设计,忽略本土需求,甚至盲目追求场地效果,不考虑客观实际,无视中国文化与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情况,在对校园要素中山、水、植物、建筑的配置上照搬国外设计形式,造成场地与周边环境协调度低、突兀,最终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缺乏美感,与周边环境和城市底蕴不相协调。

三、风景园林理论在高校中的应用——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二期新校区建筑面积6.4 万平方米。设计者王澍教授,校区总体规划从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通过对校园空间中原有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区位特点进行规划布局,融合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营造出融空间、园林、自然、建筑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构建出饱含中国特色的园林式、开放式的现代校园景观。

(一)园区空间布局

“环境中的山水,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所以尽管象山基础设施落后,在选址上,设计者仍旧选择了象山这一位于杭州边缘的大的山水环境中。新的象山校区周围被青山绿水所环绕,计成在《园冶》中写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表达出人们在构建园林师,应更加注重突出自然的本色,不需要大兴土木而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而是利用多余改造。整个校园规划由王澍一手打造,他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意境所营造的氛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重视“巧于因借”,这里借的不仅是小的场地空间,也可以是大的山水环境,所以在象山校区的规划上,设计者并未大刀阔斧地对校区进行改造,而且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山形特点,在后期的山体与建筑的构建中,仍保留了山与建筑的微妙联系,使人们能够在建筑与自然中不断交错,感官得到融合。

从大的空间格局上考虑,在建筑与地形的处理上,象山校区主要是以象山为主体展开,校园南区二期工程内的建筑规划,包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民俗博物馆,都依附校园里面的山坡而建,重峦叠嶂一般的屋顶,与山形、地形环境相契合。

在场地的规划安排上,结合古代杭州城“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格局,保留了中心的核心区象山,而将建筑桂怀在山体南北边界,与象山构成对景关系,与其他的校园大量的开阔场地规划不同,在象山校园规划中,基本没有尺度很大的广场,也没有鲜明的中轴线,而是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更加的自然与婉转。

(二)园区植物景观设计

有人说“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一棵大树下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教学的活动场地应该是自然的,在绿水青山之间的。与此同时,计成认为造园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就是说人造山与水不但需要如同自然山水般相辅相成,更要保留自然山水的韵味和意境。植物是构建这份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象山校园在植物的设计方面,也本着追求自然的角度出发,着重营造自然天成的校园绿色景观效果。

在整个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方面,整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景观区,作为核心区的象山,位于场地中部,在这片区域,主要设置为自然野趣区;而缓冲区作为建筑主题与山体的缓冲地带。场地中的特色景观有:自然山林、疏林草坡、四季农耕等,虽然各具特点,风格迥异,但却又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植物种类上,突出构建本土的植物景观效果。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而在不同场地上,又侧重选择出不一样的植物,从而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象山校园植物景观的构建具有丰富的变化,在自然山体附近,使用富有自然野趣的乡土植物,而在具备观赏价值的观赏区,则更多的是使用造型优美,具有韵味的植物,各种竹子、荷花、睡莲等,到处都是美的构成元素。加之穿越山水、建筑的慢游环路,人们在校园内既可漫步,又可展览,使校园中的场地兼具教育与游览的功能。漫步其中,一抬头、一回望皆如山水画一般富有古典意味,四处皆是景,景景都有韵。

除此之外,后文中将提到的攀援植物与建筑窗框、建筑立面的结合造景,也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园区建筑景观设计

与前期园区院落相对一致的建筑风格不同,新校园区内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在形态上也更加夸张多变而富有现代化建筑的特征。不同规格的建筑带来不一样的建筑体验的同时,也为校园师生提供者不一样的空间功能。建筑本身变成一种设计要素,移步异景、借景、对景、框景,这些在传统园林中对空间处理的手法被用以这些现代建筑中,建筑不再是仅供有人生活、学习、穿梭的场地,也是一个景观,供人们观赏、游历,高低错综的廊道,指引着人们前往不同的空间,行走在这个错落的空间中,使人仿佛也在攀爬一眼望去可以看到的象山,通过山体和建筑感知的不断切换,让人感到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园林之中。

在校园内建筑与自然融合方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着重与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建筑融于自然。无论是建筑中水体的构建,还是不规则几何形洞口中不断匍匐而出的藤本植物,或者是墙面上的攀爬植物,都在诉说这个场地的自然属性,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建造中“本于自然”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在山房建筑中,象山通过开大小不一、从何交错的矩形洞口以营造一种框景的感觉,通过各个窗口校区内的教室走廊基本上都能直接感知到来自大自然的光线与自然的风,半室内半室外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更能感知自然之美,感受不规则建筑中的自由,在这样的建筑中,人变得不再是束缚于牢笼内的动物,而更多的成为了能在自然中自由穿梭、居住的旅人。

在建筑布局上,不断的制造框景、对景,将建筑当成景观来配置,让人走进这个建筑,就如同走进一个山林,走进一个风景区。

从这个角度看,象山校区的建筑做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表达的重要突破,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建筑以自然的内涵,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王澍常常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要素,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 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通过延用传统建筑中屋顶的构造,这些包含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时间碎片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材料的循环利用,不仅发挥了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体现出设计者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更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与时俱进的演变,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继承。

(四)园区道路景观设计

在校园路径设计中,除去纯功能性的主路外,结合场地特点,设计者通过围绕山形、水体、植物,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路径体验,如峰回路转的沿山小径、充满野趣的田园小径、浪漫美丽的花林小径等,不同的路径又给了人们也更加丰富的行走体验,此时的园路,除了功能性之外,又给人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随着季节、选择的不同,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行走体验。

(五)象山底蕴

象山校园通过传统的造园手法与现代建筑手法的融合,构建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学校园,更是一个现代化的风景园林,他是园林与城市融合的优秀产物,是属于城市的园林。这种将传统景观理念融合于现代生活模式的园林构建形式值得我们现代设计师进行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其中的规划理念、布局模式还是意境营造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运用。

校园作为学校师生长期生活的场所,其所带来的文化底蕴往往会对学生精神构造带来影响,所以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不能只考虑功能性构建,也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营造。中国当代校园建筑只有与环境相结合,加之人文历史的充实。才能设计营造出更好的场所意境。

四、总结

以大学校园为代表的高校校园作为承载城市记忆与历史的重要场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而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是现代大学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学校园的规划原则上既要突出学校的精神内涵,也要突出地域与文化特征。然而在当前国内的现状中,因为各种不可抗的因素,在许多大学设计中往往更多地考虑实用性,而忽视了对有特色内涵景观的营造。

事实上,通过运用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构建理念,更利于设计者在规划时营造出优雅、高洁的校园空间,凸显校园精神文化,在植物景观营造时,也更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避免种植千篇一律。

随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规划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对校园景观的营造上已更加注重文化特色的构建,重视特色园区的规划设计。相信在未来设计者对校园景观规划的不断优化中,设计者能更多地结合自然生态的发展理念和传统园林构建思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儒雅的高校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