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2020-12-07 13:22:30侯芳
魅力中国 2020年38期

侯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响应全国教育改革号召,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教育转型力度,在这其中,分析化学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在实践性方面需得到提升。该学科过去一直沿用普通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在理论推导论证方面的教学,实践也总以试验验证为主,忽视了学生未来工业实操和实际就业的问题。因此,为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课程中“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以注重理论学科为主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往往强调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尽管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实验往往总是以辅助教学的作用存在,并没有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践分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职业院校揽收了在形象思维能力和主体性作用发挥上均差异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他们相比于理论性知识,更愿意在高职院校中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和本领进行实际操作,并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实际教学却出现偏差,亲身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较少,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不足,制约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陈旧教学环境的制约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教室的教学环境和课程安排的,除需要和传统教室相同的多媒体教室之外,实验室、讨论组、试验地也是教学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操作区还是停留在基础设施配置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仪器也依然需要更新。以教学环境来说,实验室的建设地是与基础授课室处于分离状态,无法做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环境处于一体的阶段,因而也就无法更好地达到随学随练的环境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校会进行对“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升级,而部分学校因学校面积或资金的不足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只能落实进度缓慢、形式主义存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所普遍存在的,从而给我国有序进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后果。

(三)教师队伍水平不均衡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已成为今后教育体制变革的大趋势之一,在高职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质量水平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教师拥有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才能确保学生学到更多扎实的基本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实力。但放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现状,真正有能力、有学历的教师往往会谨慎选择职业院校作为其未来职业所在地,而高职院校在选拔教师时又往往只注重毕业院校和职称,从而忽略了其真实能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两极分化的问题。再者处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注重自身课题和科研能力的成就和数量,对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道德品质都处于弱势,这也是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不到真本领的原因之一。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

(一)创新理论知识讲授

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这一部分是出自高职高专出版社所编写的化学教材,其主要任务就是鉴定物质中的化学成分,主要理论内容便是分析物质在工厂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根据所学的化学检验基础知识、职业素养和技术手段来进行实践任务。因此,理论内容的掌握是能否顺利开展分析化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课程工作中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教师需要做出改变。例如,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引入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提问、实践、总结反思等一系列过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之后视情况进行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评价,通过图片、流程图、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更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并不单纯是教师一人主导,而是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开创性实践思维,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

(二)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持续改革发展,高职院校在设立分析化学这样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在实际操作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有效的利用所学技能,就必须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到实际课堂当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任务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避免因单纯学习书本知识而导致的思想僵化,同时也能在数次操作过程中、从不断地失败改进中真正将知识“据为己有”。例如,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是为自己未来就业做准备,而考得职业资格证书便是学生在校内的短期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资格考试的内容为例子,将理论、实践与实训融入到这一类相关实验中,引起学生重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原理,真正达到“学有所用”。

(三)坚持授课教室与实践场地联合教学

授课教室与实训场地的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是保证实行理实一体化顺利进行的外部因素,这也为学校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挑战。要想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是必须要保证到位的。条件允许的学校,建议在教室内分区域分别进行授课和实验,做到知识和实操的同时进行;而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则可以尽可能地将实验基地安排在离授课教室较近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近距离、真实地感受到工厂有关分析化学的相关工作,深刻的产生职业体验感,可以通过实验基地建设与工厂联合的方式,由教师带队实际感受与课堂实验完全不同的操作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岗位职业训练,从而到达提升专业技能的效果。在之后的校内实验中,不断复盘在工厂中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小组规范操作和错误纠正的讨论学习。

(四)坚持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社会在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的同时,不再拘泥于一味寻求高知识水平人才,而是将选拔范围扩展到在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中对化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在日后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和企业的赏识。这也就为教师如何更优化教书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化学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工厂实操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必须确保学生在实训中更加严谨的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做到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之后的短时间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工厂实习,在真抓实干的具体工作和实验任务的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小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同行业的敬畏和追求,加深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体验,从而端正学习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一体化综合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分析化学的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主客观因素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改善和解决,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更新实验设备和器材、提升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的改进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培养出更多国内专业顶尖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