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宜驰 张建民 石江河
(神华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
大准铁路于 1990 年 7 月 17 日开工建设,1997 年11月19日全线开通,是全国首条开行万吨重载列车的单线电气化铁路[1]。东起山西省大同东站,西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薛家湾站,正线全长264 km,运营里程302 km,最小曲线半径为400 m,限制坡度上行线4‰,下行线9‰,点支线12‰[2]。大准铁路沿线地形起伏大,高填方和深挖方路段多,小半径曲线和长大坡道较多。随着运量逐年增加,线路设备使用寿命在迅速降低,如何加强线路设备寿命管理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为了解大准铁路实际轮轨动态作用特点,同时为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对大准铁路小半径曲线、长大坡道等典型地段钢轨进行长期观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选取4 条典型的曲线轨道和1 段直线长大坡道进行钢轨磨耗测量。每条曲线轨道上均分别选取磨耗或剥离掉块严重和相对较轻的断面,直线上选取3~5个断面。测量结果表明:
1)对于曲线半径R=400,500 m这种半径较小的曲线地段,外轨侧磨比较明显,严重处达到10 mm 左右。外轨顶面的垂直磨耗相对较小,为1~5 mm。
2)对于R≥800 m这种半径较大的曲线地段,外轨侧磨比小半径曲线地段明显减小。外轨顶面的垂直磨耗不超过5 mm。
3)对于各种半径的曲线内轨,无论是磨耗严重的断面还是磨耗相对较轻的断面,其侧面磨耗均较小,不超过3 mm。顶面的垂直磨耗相对较大,为2~6 mm。
4)对于长大坡道直线段,钢轨的磨耗较曲线轨道明显小很多,且主要体现在顶面的垂直磨耗上。
为深入了解钢轨伤损与磨耗间的关系,掌握伤损钢轨特别是重伤钢轨的伤损类型、数量、分布情况,对大准铁路2018年全年累计钢轨伤损进行统计,分析磨耗伤损钢轨与线路参数间的关系。
大准铁路2018 年全年共更换伤损钢轨437 根,伤损类型分布见表1。可知,轨端或轨顶剥落掉块、轨头内部裂纹、钢轨表面裂纹是钢轨重伤的主要类型,这3类伤损占总数的78.7%。
表1 大准铁路2018年更换伤损钢轨统计
437根重伤钢轨在各区间的分布见图1。可知,伤损主要集中在燕庄—丹洲营、丹洲营—九苏木等超期服役地段以及点岱沟—南坪、点岱沟—唐公塔运量较大的单线地段。
图1 重伤钢轨在各区间的分布
437 根重伤钢轨在直线地段和曲线地段的分布见表2。可知,曲线地段的钢轨伤损率高于直线地段;曲线半径越小,钢轨重伤的伤损率越大。
表2 重伤钢轨在直线和曲线地段的分布
通过对钢轨磨耗和伤损的分析可知,轨道结构和参数的优化能改善轮轨的接触状态及动态响应,合理配置钢轨、橡胶垫板等轨道主要部件以及曲线线形、超高等轨道参数,可有效减轻小半径曲线钢轨的侧磨,延长钢轨使用寿命[3]。
前期临床研究显示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效果良好,但体外抑菌实验显示其并不优于抗生素[11-14],抑制非致病菌BF形成可能是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通过探讨鼻渊舒口服液对成渝地区CRS患者鼻腔表葡菌BF相关通路luxS/AI-2的影响,探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CRS的作用机制。
重载铁路由于列车编组长、轴重大,轨道结构使用状态容易出现明显的破坏特性。大准铁路建设初期采用60 kg/m 的重型轨道结构,随着运量增加,钢轨顶面裂纹、疲劳伤损明显增加。自2015 年4 月开始逐步更换为75 kg/m 的超重型跨区间无缝线路轨道结构。U75V 钢轨热处理后硬度可达320 HB。在多年的实际使用中,既有U75V 钢轨存在侧磨严重、钢轨重伤率较高等问题,于是在部分地段试铺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PG4钢轨。PG4钢轨为含铬低合金高强耐磨钢轨[4],是在原U75V钢轨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能推迟珠光体转变的合金元素热轧而成。PG4钢轨热处理后硬度可达 370 HB,强度≥1 280 MPa,伸长率≥10%。PG4 钢轨的强度和硬度明显高于U75V 钢轨。在2015年至今的换轨大修中,大准线上的U75V 钢轨已逐步更换为PG4钢轨。
轨枕由原来的Ⅱ型混凝土枕全部更换为Ⅲ型混凝土枕,配置根数为1 667 根/km。在部分R≤600 m 区段,采取设置地锚拉杆、轨撑等加强措施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在曲线上股采用橡胶楔形垫板,用于调整钢轨轨底坡,减缓曲线钢轨侧面磨耗。扣件采用与Ⅲ型混凝土枕配套的Ⅱ型弹条扣件。道床为Ⅰ级道砟。
曲线参数包括曲线半径、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转角和超高。曲线参数值设置不当或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局部轨道质量指数(Track Quality Index,TQI)的升高,甚至有可能出现轨道动态检测Ⅲ级分或发生晃车现象。根据曲线的设计几何形位,采用GPS+全站仪的测设方式,每隔5 m采集1点线路中心,绘制出完整的实际线路线形;再对曲线半径、转角和缓和曲线长度值进行适当的调整,拟合出一条标准的曲线线形,通过和实际线形对比来计算各点的拨道量;最后通过大机捣固和实施拨道作业,达到优化曲线几何形位和参数的目的。优化后曲线轨道质量明显提高,晃车点和Ⅲ级分明显减少。2014 年至2018年,已累计完成32条小半径曲线的线形优化。此项工作现已下放到各区段检查工区,当曲线地段参数不良时,可随时随地进行调整优化。
在曲线超高优化分析中,分别计算R =400,500,600 m 条件下,C80货车在不同速度、不同超高值下的动力响应,行车速度为70~80 km/h,曲线超高从欠超高-20%至过超高20%不等。通过观察钢轨的磨耗状态发现,曲线超高从均衡超高降低至欠超高时,虽然外轨横向作用力增大,但钢轨磨耗和轮轨冲角都有所降低;在欠超高10%时,与均衡超高相比,钢轨磨耗降低2%,轮轨冲角降低3%左右。因此,曲线超高应优化设置为欠超高,欠超高比例宜取10%~15%。另外,轨距偏差管理值控制在-2 ~0 mm,曲线下股轨底坡调成1∶20,也可以减少轮对的冲击,改善轮轨接触。
大准铁路上行线钢轨使用寿命受制于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和磨耗。疲劳裂纹影响钢轨探伤、轮轨运行状态,增加养护维修成本,缩短钢轨使用寿命,甚至引起断轨。磨耗特别是曲线外轨侧磨则导致钢轨过早下道。钢轨和轮缘磨耗加剧,会增加轨道和车辆轮毂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并且需占用天窗,影响生产运输[5]。随着铁路运量的持续增加和万吨列车的开行,钢轨伤损的范围也在扩大,从小半径曲线到较大半径曲线,钢轨伤损率都在上升,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化的钢轨养修技术。钢轨打磨可以清除钢轨表面已经发生疲劳的金属层,阻断微裂纹向钢轨深处发展,恢复与车轮型面的良好匹配,得到接触应力较小的钢轨型面,从而延缓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和磨耗伤损的发展,延长钢轨使用寿命,降低管理和日常养护成本[6-7]。
引起钢轨轨面出现裂纹的因素包括轴重、钢轨材质、轨道结构、轮轨接触情况等。要判断典型小半径曲线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确定疲劳裂纹萌生和通过总质量的关系。在大准铁路选取3~5 条不同半径的曲线轨道进行观测,发现新轨铺设后,如未进行预打磨等表面处理措施,经过几小时车轮碾压,新轨表面锈蚀层被磨损,出现轮轨接触带,表面锈蚀层在不断累积的轮轨滚动接触中逐渐被磨损。在沿列车运行的纵向,一般轨头内侧首先受磨,钢轨顶面磨损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因此,新轨上道后,须进行预打磨,消除新轨表面的锈蚀层、轧制的脱碳层、原始硬弯以及制造公差,使轨头表面处于良好的状态[8-9]。
当累计通过总质量为5~10 Mt 时,钢轨疲劳裂纹在钢轨表面开始萌生,在轨头内侧发展成肉眼可见的、较为密集的斜裂纹,触摸有粗糙感,并伴随有较小的剥离掉块。
当累计通过总质量达到100 Mt 时,轨头内侧仍然保持密集的短细斜裂纹,钢轨顶面形成长斜裂纹并且互相连接,在一些地段形成严重的、露出轨头金属层的剥离掉块。
当累计通过总质量达到200 Mt 时,钢轨顶面裂纹和剥离掉块被轮轨磨耗所控制,裂纹被压紧,掉块地带被磨损,裂纹不再明显地快速发展,外侧边出现较严重的金属剥离层。
因此,在新轨上道后,累计通过总质量15~25 Mt时,需进行一次预防性打磨。累计通过总质量达到100 Mt 时,需进行修理性打磨,打磨量根据现场实际钢轨伤损、表面不平顺度、波磨深度等确定。按照钢轨廓形设计,将轨头打磨成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形状,使钢轨头部与车轮踏面完全匹配,保证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减少钢轨磨耗,抑制钢轨伤损的形成和发展。
检养修分开制度是将检修任务细化,各车间按照各自功能分别承担不同的生产任务,从而加强线路寿命管理[10-11]。“检”分为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查。动态检测即检测线路不平顺的动态质量,包括轨道检查车每月对大准铁路线检测2 次、车载添乘仪每日检查及人工定期添乘检查。静态检查即检查轨道静态几何尺寸,通过人工徒步检查或轨道检查仪检测。“养”即线路养护,主要是区段、线桥工区采用内燃捣镐、螺栓机等小型养路机械进行日常维护,通过不间断的养护作业使线路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修”即综合维修,主要是指在天窗内进行大型机械维修作业。推行计划修+状态修的维修模式,对重车线、空车线曲线地段实行计划修,对空车线直线地段、轨检车检测3年内轨道动态检测未出分地段及其他线路实行状态修。利用每年春秋季的集中修对全段正线、道岔进行大型机械捣固。
近年来,大准铁路公司工务段不断探索检养修分开模式,由以往的线路工区作为基本生产单元转化为由车间作为生产主体。从2016 年开始整合轨检车和检查工区资源,成立了轨道检查监控室,负责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查,并根据每月检查结果下达下个月的维修计划。通过职能分工减轻了线桥工区的工作负担,使其主要精力转移到维修作业上。充分发挥了轨道检查监控室的作用,定期对轨检车、轨检仪等动静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找轨道动态检测重复出分地段的病害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对重点区段、重点项目安排重点整修[12],使动静态检测数据更好地发挥了指导作用。
实行检养修分开制度后,线路设备质量明显提高,大准铁路轨道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TQI值控制在10以内,有效地延长了线路设备使用寿命。
大准铁路钢轨伤损主要发生在曲线地段,而且曲线半径越小,钢轨重伤的伤损率越大。全面了解钢轨上道后的运行状态,对钢轨磨耗和伤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确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适时改善轨道结构和优化曲线参数,按周期进行钢轨打磨,持续推行检养修分开制度等,有效地延长了线路设备使用寿命。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各项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力争实现线路设备寿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