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红,陈素贞,张萌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呼吸系统肿瘤,与吸烟、环境、既往肺部病史、辐射及遗传等因素有关[1]。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嗽、痰多且可能带血、气促、声音嘶哑、消瘦、发热等,还可因肿瘤细胞浸润、扩散及组织压迫而出现癌因性疼痛,这种疼痛程度多为中重度,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癌因性疼痛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还可能使患者产生轻生念头[2]。情感干预是一种强调对患者心理、情感进行疏导和干预的护理方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3-4]。本研究为探讨积极情感干预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实际价值,分析其对患者疼痛、不良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晚期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6年版)》中关于肺癌的诊断标准[5];②TNM分期为ⅢB~Ⅳ期;③出现肿瘤转移且癌痛明显;④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②需要吗啡等强镇痛药物进行镇痛治疗;③合并精神病病史;④语言、听力、理解能力障碍。采用随机、单盲、数字表法将82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情感干预。研究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54~77岁,平均(64.1±7.5)岁;TNM分期:ⅢB期23例,Ⅳ期18例;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41例,骨转移28例,肝转移13例,其他部位转移9例;入组时的中文版简明疼痛调查表(the Chinese version of brief pain inventory,BPI-C)评分为(4.82±0.77)分。对照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55~75岁,平均(65.0±6.2)岁;TNM分期:ⅢB期20例,Ⅳ期21例;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41例,骨转移25例,肝转移15例,其他部位转移11例;入组时BPI-C评分为(4.77±0.80)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接受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IRI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基础护理干预,包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确保病房的干净、整洁,及时通风;指导患者睡前洗漱,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并注意在患者睡眠时调低仪器声音,注意轻拿轻放物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噪声;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多摄入维生素及高质量蛋白;指导患者合理应用镇痛药物。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情感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由1名护士长、3名专科护士及1名精神科医师组成积极情感干预小组。②因人施护,患者病理状态、手术方案及用药差异均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及疼痛程度不同,同时患者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情况也将影响患者心理状态。需深入了解患者生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并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及文化水平等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情感干预。医护人员还需发动患者家属及工作单位同事为患者提供家庭及社会情感干预,让患者体会到家庭、社会全方面的人文关怀。③情感疏导,医护人员需通过日常寒暄,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并针对性进行答疑、鼓励和安慰,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需满怀同情,以乐观的态度去感染、鼓舞患者,从而缓解其负面情绪。患者家属也往往因患者的不治之症而焦虑、悲痛,此时,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家属度过心理关,让患者家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陪护、鼓励患者。④安神、移情护理,让患者学会瑜伽、静坐等安神技巧,同时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可培养患者下棋、听音乐、看电影、绘画等兴趣爱好,舒缓患者的情绪,使其从痛苦中解脱。
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和应对方式。①采用BPI-C量表[6]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共12个条目,包括患者在24 h内最严重疼痛程度、最轻微的疼痛程度等5个维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精神状态等7个维度,总分0~21分,>7分说明患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评估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均由20个条目构成,其中SAS评分>50分为有焦虑症,SDS评分>53分即可判断为抑郁情绪。④癌症应对问卷(cancer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CCMQ)[9]评估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分量表由Peddireddy制定,包括26个条目,5个维度,其中面对、回避与压抑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应对病情越积极;屈服、幻想、发泄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应对病情越消极,分别按照1~4分评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研究组患者的BPI-C评分为(4.82±0.77)分,与对照组患者的(4.77±0.8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8,P=0.774)。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BPI-C评分为(3.72±0.7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21±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6,P=0.008),且两组患者的BPI-C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10、3.034,P<0.01)。
干预前,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为(9.89±2.10)分,与对照组患者的(10.28±2.6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5,P=0.458)。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为(5.73±1.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21±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5,P=0.003),且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5.225,P<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面对、回避与压抑、屈服、幻想、发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面对、回避与压抑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屈服、幻想、发泄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面对、回避与压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屈服、幻想、发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CMQ评分的比较
肺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患者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并可出现睡眠障碍、自闭、轻生等一系列并发症[10]。患者情感波动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①心理自卫期,确诊肺癌后患者往往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多通过自我防御来应对,极力否认或歪曲疾病事实,如认为自己只是得了简单的支气管炎或肺炎[11-12]。②情绪崩溃期,确认肺癌的事实无法改变时,因对疾病的畏惧及对家庭带来的影响,患者往往会自怨自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出现举止失错、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表现,心理压力较大,极易崩溃并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12]。③心理适应期,当患者经历过崩溃期的煎熬后,经过自我思考及他人鼓励、开导后,开始接受现实,知道自己开始步入死亡,心理状态逐步平静,并开始配合治疗[13]。情绪崩溃期是肺癌患者情感波动最严重的阶段,也是临床情感干预的主要介入时期[14]。
情感干预则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活动进行干预[15]。既往研究显示,焦虑等负性情绪与肺癌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而给予患者心理、情感干预后其生存质量及时间显著改善[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情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此外,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面对、回避与压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屈服、幻想、发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情感干预还可有效提升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能力,让患者直面困难,以坦荡的心态迎接命运。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BPI-C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情感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疼痛,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情感干预让患者更冷静地面对肺癌的死亡威胁,勇敢地面对死亡,使其情绪更为积极,对疼痛的心理预期更高,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17-18]。②情感干预后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这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并降低疼痛相关因子表达,进而降低患者疼痛。③疼痛受注意力影响,情感干预时的安神、移情护理将转移患者注意力,并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疼痛[19]。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情感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这与情感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减轻疼痛有关。
除身体经历着巨大痛苦外,晚期肺癌患者心理健康也面临巨大危机[20]。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患者积极的情感干预后,患者的负面情绪可明显改善,心理状态及应对能力也明显提升,这对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表明情感干预或将成为晚期肺癌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积极情感干预可有效缓解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程度和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