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600)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的传统歌唱形式之一,集合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是融合了语言和曲调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是传递情感和思想、传承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方式。诚然,演唱者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语言表达方面常遭难题,咬字与吐字不清晰是最关键的问题,往往导致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效果难至理想状态。重视对咬字与吐字在民族声乐演唱的研究应用,能让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载体本身就是文字,自然地,对“字”的演唱成为演绎民族声乐作品的基本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歌唱是传承已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方式,随时代发展更替不断创新,民族声乐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形式,饱含着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融合了戏曲、民歌、说唱和新民族多元唱法,演唱形式的多元性也提高了演唱的难度系数,尤其在咬字与吐字版块,清晰且又准确的咬字吐字能辅助演唱者们合理表达情感,掌握正确的节奏,传达民族声乐的魅力。
咬字和吐字是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基本的要求和基本的内容,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辅助,这也意味着咬字吐字是彰显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演唱者在演唱中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把握演唱的节奏,在转换时维持字和字的协调性,实现头部、腹部和胸部三腔共鸣,往往能提升作品的艺术张力。
清晰的咬字吐字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每个字在作品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品中都有其特殊的价值,缺字或吐字不清难以让听众快速且连贯的理解歌词含义,自然会影响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换言之,咬字与吐字是否清晰且准确,是衡量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关键要素。
民族声乐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也讲究连贯的咬字吐字,一首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是连贯流畅的,这就要求旋律的连贯性和歌词的连贯性。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吐字时,字和字之间要保持连贯的过渡转换,发声时能够和旋律结合自然实现字与字间过渡,给予听众们美的体验。部分民族声乐演唱者因对作品的咬字与吐字不连贯,单纯强调每一字的发音,过度用力表现导致歌词杂乱分段,连贯性不足,间接影响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达。
共鸣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发声要求,咬字器官与发声器官实现共鸣是咬字吐字准确的前提,也是实现优美旋律的前提。民族声乐演唱中,咽腔是和唇、舌、齿和声带的协调控制的重要共鸣部位,通过共鸣巧妙的处理字头问题、字尾问题和字腹问题,共鸣腔体实现整体的发声状态,在共鸣下获取发音位置,实现有腔调的字音婉转和演唱感染力。
任何一种音乐作品的歌词都要具备语言性的属性,民族声乐作品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唱法且融合西方美声唱法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语言性特色更显著。我国的大多民族声乐作品是婉转悠扬的曲风,歌词内容也优美典雅,对歌词的语言性把握程度关乎着整个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部分民族声乐表演者将旋律视作演唱的核心和重点,认为旋律处理得当就能实现艺术性的作品,对歌词的语言性重视不够,对每一个字的把握不足,难以深刻的诠释作品内涵。民族声乐作品中,歌词是表现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咬字和吐字是深入理解作品情感的方式,把握好对歌词的咬字与吐字,以此为基础组织旋律分析,往往是实现有民族色彩和时代特色的作品基础。
民族声乐是体现思想、意志和社会生活的,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在歌词和旋律的融合中呈现出的歌唱艺术。民族声乐演唱的咬字吐字要根据作品风格合理咬字和吐字,演唱激昂的旋律作品时,要通过精准咬字和有力道的吐字实现结实且有弹性的表达,演唱婉转的旋律时要柔和细腻的咬字和吐字。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实践中,歌词和旋律是相挂钩的,语言的色彩变化和作品旋律的高低息息相关,旋律的高低会影响演唱者咬字吐字发音,妥善的处理是在民族声乐作品演绎之前先分析歌词的旋律性,基于旋律实现咬字和吐字的吻合,以轻重明显区分的咬字吐字彰显旋律起承转折,旋律和歌词的完美搭配以实现优美的民族声乐作品。
综上所述,在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演唱过程中,咬字吐字是其中最为基础的表现形式,会对整个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产生重要影响,咬字吐字的清晰和准确会直接影响其表现效果,所以咬字吐字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对于咬字吐字有着基本的原则,所以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要遵循原则,同时要从歌词、旋律和作品地域性等方面出发,将这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咬字吐字能够在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