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广东 佛山 528300)
瑰丽的中国文学如星河璀璨,形形式式的文学载体“嘈嘈切切错杂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短小精致的诗词曲最广为流传,或附鸿雁、或书绢帛、或歌姬弹唱、或骚人吟咏,至今,中华内外,人们无不被经典诗词曲所折服。这在《经典咏流传》中可见一斑,本人热爱诗词曲,在教学中漫漫求索,寻思各种有效策略,助力经典传承。下文将结合实例,展开阐述。
诗词曲就是文学浓缩的精华,要品味深意,就得嚼文嚼字,化解行间玄机。
在讲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我们总会强调“看孙郎”“射天狼”中两个同音形似字的部首。这是教字,于诗词,我们应该嚼字。我给学生展示“郎”多种解释。“(1)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2)对某种人的称呼:货~。女~。(3)旧时妻称夫或情人:~君。(4)封建时代的官名:~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员外~。(5)姓。”,再提问“他的多个义项都跟什么有关”,学生说反馈“与男人相关”。点到此就可止了。而嚼“狼”字则利用同类联想,引导学生说出反犬旁的字,最后汇总这些字都跟禽兽有关,那天狼指的是七杀、破军、贪狼是天上的三大煞星中的贪狼星,这三个星座代表战争,在宋朝西北,指代的应该是西夏。通过这样咀嚼,两字的表层含义、文化含义都读透了,学生想写错都难。
怀古主题、贬谪主题诗词曲中都常含作者壮志未酬,渴望重用的情怀,这里论述巧妙地切入背景,并非常规学中课堂开始就大段介绍背景,而是细分背景、适时切入,让学生在疑问时邂逅背景知识,从而得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怀古诗杜牧的《赤壁》,读到三四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学生一看能联想周瑜借助东风火烧连环船,曹操赤壁战败,君臣家眷二乔才不至于被掳走,国才不亡。这样顶多读出了,战争失败关乎国家社稷安危。战争胜利关键纯属偶然,并非个人谋略所致,并不能读懂杜牧的心境。此时切入背景,杜牧通晓政治军事,熟知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并忠言进谏,但当时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却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由此问题驱动“杜牧认为赤壁胜利是偶然,而他也跟周瑜是能人,遗憾的是什么?”让学生导出“没有机遇。”通俗讲就是“没运气”。可见诗作暗含英雄无用的感叹。
而李白《行路难》更为典型。结合注解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浅层读是李白在践行的盛宴中没有胃口,心情不好。但没读到作者心灵深处。此时切入背景“李白不如仕途,可名声在外,唐玄宗诏提他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李白除却成为御用文人,写诗赋予词外,没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好友临别相送,盛宴践行。作品就写在此时。”教师问题驱动“那李白吃不下饭的根源在哪?”,学生回应“英雄无用武之地,已经来到天子身旁却被赶走,跟被贬差不多”。理解李白这点感情基调,后面的诗句围绕着被贬回民间的失落之情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背后“冰河”与“雪山”的比喻为仕途的艰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典故暗含渴望重用的憧憬。“行路难”的“路”正式仕途之路、人生前行之路。最后一句是解读李白豪情的关键,“唐玄宗召见他时,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命供奉翰林,常让李白陪同宴会、巡游,把他当作一名点缀升平的文学侍从。长安三年期间,李白渐感自己无法实现理想抱负,意识到‘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于是“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权顾而侯》)进而纵酒狂放,‘输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与贺知章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终于疏请还。‘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带着‘五噫出西京’《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沉重心离开了长发。”[1]一个人像李白,被捧上天,再摔下深谷,何其痛苦,但李白能吟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在被打落谷底后的极端的痛苦中焕发的正能力,这份豁达洒脱多值得世人在人生失意时自勉啊。
中国是个浪漫的古国,这份情怀植根在血液中,尤其在山水诗、田园诗可见一斑。诗词中有两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去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2]
有我之境的诗词,学生易懂,上文诗句中“泪”“乱”“闭”“色”“暮”都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而无我之境正是难点,如何解读?我觉得这类诗作就像王维山水诗中“形神”两端中的第二种,“隐迹立形,神与天趣。”这是就王维“以物观物”一类诗而言的。观物即是观心,诗人的审美情趣与山水物趣完全交融为一体,心迹隐附于物形。如《终南別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住,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诗人诗意地回归自然,将生活诗化、禅化,造意之妙,至于造化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 [3]这些诗作是只可一会不可言传,那如何引导?
让学生代入角色,丰富细节,描绘诗人的行动踪迹,从景物中感受作者的心路,也就是“以物观心”。学生班上分享,如有偏颇,教师也可示范角色代入。让学生感受真意。如陶渊明的《饮酒》,我这样分享“我家虽在人声喧闹的大路旁,但我却没有费神去应酬上门喧闹车马的中的拜访者。你要问我如何能如此超脱,那是心灵避离尘俗纷扰自然心气平和自成一格。我优哉游哉来到东篱下,采撷清一捧盛放的青菊,菊香阵阵,沁人心脾,我悠悠荡荡,抬头远眺,无意中见到南山,绿树葱茏,妙不可言。夜幕低垂,缕缕彩霞点燃天际,疲倦的小鸟结伴回归安稳的巢穴。这样的生活足有人生的真义,我也不知该多说什么了。”既而问题驱动“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又反映怎样的心境。”学生回应“不求名利/超凡脱俗/只求自在/享受自然……”能理解这一层已经够了。
现在有一档《经典咏流传》的综艺节目,将经典诗词翻唱,这节目掀起了一波唱诗咏词的古风。让我们用行动穿越时光,体现古人的诗情画意。这是回归诗歌的本真-歌唱生活,传情达意。
诗最初就为歌而生。宋人郑樵这给《诗经》风雅颂划分”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总序》)他认为三方面都是“音”,是从乐调上来区分的。因为古代歌与诗是不可分的,诗就是唱的歌辞。”[5]而建安时期,乐府歌辞也是配乐歌唱。“南朝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范围很窄,仅限于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城市以及这些城市周围的一些地区,收集民歌的范围是无法与汉代相比的。”[6]虽然少,但采风制度仍存。而但初唐朝,既有宴游唱和,粉饰太平的宫廷诗歌,也有初唐四杰用铺张扬励发展出来的乐府新曲。盛唐诗风极盛,无论朝野,不分官民,都爱吟唱诗曲。经典频生,如李白的劝酒歌《将进酒》、《清平调》、《蜀道难》,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王维的《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等等。而宋词本身是合乐的歌词,又称乐府、长短句、曲子词、乐章、琴趣、诗余等。它诞生于南朝梁代,唐代成型而极宋代盛行。脍炙人口的如星罗棋布,《水调歌头》《声声慢》《一剪梅》等等。元曲的杂剧就是戏曲,散曲没有宾白的曲子。而明清散曲依然流行。
历代咏唱,古风悠扬,继承与发扬是语文工作者的使命,为着让诗词走进生活,回归本真,我做了以下尝试,其一,晨起全级播放对应书册的必背古诗的歌唱版本。其二,一学期咏唱两首风格各异,歌词较长的作品。如《将进酒》搭配《送别》,《少年中国说》搭配《再别康桥》,《行路难》搭《水调歌头》等。其三,适当加入动作。或手语演唱《送别》,或杯子舞伴唱《将进酒》。或公开课展示,或课前下课吟唱,听课老师甚为惊艳,参与学生十分受乐。有同学在周记《我最喜欢的老师》中写道“我喜欢语文老师,她教我们学习杯子舞,歌唱《将进酒》,让我们枯燥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古诗词是唯美浪漫,但也可以点燃速度与激情。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背书比赛。让班上愿意展示的先来挑战计时背诵,只要有一个背,下面就撩拨挑战他的人,很多积极向上的同学就会不断练习,力争战胜别人。个人赛后就升格团体赛。小组对决,两两比拼,同时竞技。这样全部人都得动起来。小组赛后是班级赛。两个班共处一室。选手分列教坛两边。选手相隔1米,同时竞技,胜出的班级周末作业免单。赛后,我还给胜出班级的选手小零食作为奖品。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亢奋异常,赢的为班级喝彩,输的为班级饮恨,无论输赢,大家都心系集体。这活动就像海鱼缸中的造浪机,让爱古诗的微生物满布全班。这样的长篇作品可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行路难》、《蒹葭》、《关雎》等等。
我们要点燃学生诗书才情,自己先做好示范作用。或常规的课堂吟诵,或流行的咏唱经典,或制作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身边老师的文学情怀。我们备课组就专门安排了一位擅长朗诵的大师,在配音秀将对应书册的古诗词配朗诵,合成视频。悠扬乐韵、精心诵读、唯美画面,立体的展现,点燃学生诗情。
苏轼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响应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使师生间充盈诗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