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发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中学,安徽 马鞍山 238200)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既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开放而专业的学术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对整个集体是有意义的,又能为教师之间创造研究交流和分享的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高层次需要,引领教师自觉地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围绕共同愿景,共同研究课程和课题,平等合作,资源共享,凝智聚力,协同攻坚,最终实现共创共荣,比翼齐飞。
首先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公布集体备课的内容和要求,主备人在集中活动前将规定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好,发给辅备,辅备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主备修改完善后发到备课组qq群或微信群。备课组其他成员仔细审阅,记下个人的想法,留待集体备课时讨论交流。
其次,在备课组成员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召开备课组会议集体研讨。由主备人就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详细陈述设计思路及意图,重点阐述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资源的整合、突破难点的途径与方法、小组合作的“契入点”及调控、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层次性、教学过程中培优辅差的策略以及上周教学中所遇困惑需要向其他教师请教之处等等。接着其他成员给以讲、评、议,讲即简要陈述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评是对主备人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议是讨论主备人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是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
最后,备课组长做出小结,归纳组员的意见及建议,提供给主备人及其他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主备在规定时间将课件、教学设计的修改定稿重新发到群里,本组所有教师用最终版的资源上课,做到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中,我们在注重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而获得合作共赢的效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扎实高效的集体备课,我校各个学科教师收获颇丰,可谓遍地开花。在2018 年度“一师一优课”评比中,我校获“部优”的2 人,获“省优”的6人。在2018年度“优质课”评比中,我校获省一等奖1人,省二等奖2人,获市级奖项6 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政治、信息等学科。近年来,我校均获得县“教育质量优秀奖”。
课题研究是教师硬实力的体现,光有实践经验不行,必须上升到理论高度,要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不断增强“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我们先后多次邀请市教科院专家梅立新、刘决生教授来校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培训,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科研氛围浓厚。近两年,县级微课题结题三项,市级课题(含与共同体学校研究)结题五项,在研市级课题四项。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我们设论坛、建qq 群、微信群、公众号、创客空间等。教师们在交流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理论思维,提高了科研意识,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行为,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带来的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工作的成就,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是培育优秀校长、教师、班主任的“孵化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和摇篮,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集管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搭建促进年青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校长、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
2018 年4 月,我校获县教育局命名挂牌的“和县第二批三名工作室”有三个,分别为:张步力名校长工作室,杨伏芹名师(语文学科)工作室,解传丽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来自县域内不同学校,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借力各种活动,分享经验,互通有无,汲取营养。由个人带动群体,由一点辐射一片,为县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了“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合作竞争机制,起到了“动力引擎”的作用,真正实现合作共享,互利共赢。
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4 年从五个方面界定了卓越教师的标准:对所教领域方面有坚实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教与学的基本技能;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尊重他人,共情的能力;良好的教学活动管理能力。可见,固本培元(固其本,深其源)是增强教师内力的关键。教师终身学习积极储备知识并批判、反思、消化、吸收,十分重要,只有坚持“做”“学”“思”的结合,才能练就过硬内功,获得永久健壮的不竭动力,真正实现“源远流长”,“厚积薄发”。学校成立的“喜雨亭书社”,历经数年,正不断壮大,书社积极倡导教师“与书为伴”,“书香涵养校园,悦读点亮人生”,“百年文化,沃我校园”,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培养教师深厚文化底蕴,使广大教师成为有涵养、有知识、敢于创新、有人格魅力的新型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一个教师只有融入集体,依托团队,才能得到最快的进步和成长。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始终坚持团队发展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