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梅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河北 保定 073200)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考试中,一般都会出现阅读语段,记叙文体类的阅读是必考的内容,然后是说明文语段和议论文语段交替进行,其中说明文考的要多一些。从考试的导向性不难看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一直致力于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我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经常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同程度的走进了“自由式”阅读教学的误区。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让学生以讨论形式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没有目的性和引导性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我在以往的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读分析法,把阅读课上成“听讲课”或“问答课”,因此,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师的讲解分析或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流逝。运用这种讲读分析法,教师只注重讲解语文知识,不去引导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实践;只是注重分析文本内容,不去引导学生从读中深入领会语言文宇。这样的课堂教学都丢掉了一个“读”字。其实,诵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无论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中的哪一个维度来说,诵读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忽视了诵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得到大的提高。
我积极运用学校现有条件将多媒体手段整合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但是由于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所限,多数PPT课件都来源于网络,稍加改造就在教学中使用,虽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但同时也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失语的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整合。于是,我曾一度误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重视“拓展教学”,而且这种拓展要每课必有,多多益善。在教学中时常出现为拓展而拓展,不顾及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接受能力,也不管拓展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契合。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思维活动似乎十分活跃,但短短四十五分钟,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真能吃得消吗?答案是否定的。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尝试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经过阅读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我经常采用的阅读方法有:1.扶读法。“扶”就是指通过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讲扶读,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对于较浅易的课文可采取先读后扶的方式,对于深奥的课文或句段,宜采取先扶后读的方式。2.议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思考,师生共议,以读为主,以议助读,弄清“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表达怎样的感情”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实质。3.引读法。对于逻辑关系较为明显的课文,运用提示、提问、插叙等方法带领学生读。4.朗读法。即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寓讲于读,披文入情,使学生的朗读成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字的过程。5.诵读法。诵即背诵,是指通过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精美语言。对文质兼美、要求背诵的篇或段,可采用诵读法。
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如能巧妙、灵活、正确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的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阅读是人获取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端正教学思想,掌握指导阅读的方法,把“读”落到实处,才能克服语文课上大面积的重“讲”轻“读”现象,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