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余庆中学,贵州 遵义 564499)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及师资力量与城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加快城镇一体化教育进程,应在农村学校加大机器人仿真平台的建设力度,将中鸣3D仿真平台在教学环节进行运用,以此提高农村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常来讲,所说的虚拟机器人仿真平台指的是对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利用,对仿真的系统平台进行建立,使用者的相关动态实验及模拟实验都可以利用平台来完成[1]。而对于中鸣3D 仿真平台来说,这是一款中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本款产品的开发依托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对虚拟机器人的各种行为及运动进行模仿的软件平台。对于使用者来说,程序通过仿真平台,就可以进行机器人的搭建和场地仿真模拟。
结合农村学校的机器人教育来说,将中鸣3D 仿真在教学环节进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虚拟机器人仿真平台,使学生更加系统完善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所说的讲授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虚拟机器人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以生动、简明的语言,将教学知识点向学生进行传授。在对这种方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讲授内容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易懂性、科学性。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实践十分宝贵,而且虚拟机器人仿真教学又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更加要求教师的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掌握语言的技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收听兴趣。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灰度值概念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对工具进行使用,并对路面颜色的灰度传感器和灰度值进行测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对学生呈现颜色取值和灰度传感器的图片,然后教师对机器人的搭建过程进行演示,并以简练的语言对灰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讲解。这种看似简单的虚拟机器人仿真平台教学模式,可以确保学生直接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知。
在农村学校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虚拟机器人仿真平台的相关机器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仿真平台机器人实作运用能力。而中鸣3D 仿真虚拟平台在农村学校教育环节的运用,恰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机器人仿真的教学平台。通常来讲,所说的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一个任务中心作为教学目标,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相关虚拟机器人知识点的学习[2]。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这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以此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得以双重提升。此外,在运用中鸣3D 仿真平台对农村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在本平台将多种学习任务进行集成,由于每种任务其学习难度都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以对学生布置不同任务的模式,以此分层化地对学生的虚拟机器人动手实作能力进行提升。
例如,在对学生传授循迹做任务知识点的过程中,本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包括进入房间、对行进路线进行选择、对程序环节进行设计、对最终的测试环节进行选择等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任务进行分配,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将上述所有内容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配,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逐步阶梯式的引导其对学习任务进行完成。
在农村机器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为对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进行提升,将中鸣3D 仿真平台进行引入,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完善系统的学习平台[3]。而在引导学生学习虚拟机器人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组内以某一话题为主题,以讨论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讨论法运用在虚拟机器人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确保学生可以从多元角度认知虚拟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机器人走迷宫》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部古墓的探险影片为导课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表示在古墓中探险的人是如何通过各种障碍,最终走出古墓的,如果将这个人换作机器人,又会如何离开古墓呢?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为下一个阶段运用讨论教学法做好铺垫。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主题,即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指南针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灰度传感器的使用和安装方法,以及对迷宫中的机器人的编程过程。通过这种讨论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对于中鸣3D 虚拟机器人仿真平台的引入,可以有效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化的虚拟仿真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对虚拟机器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