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暖泉农场小学,宁夏 贺兰 750206)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阶段。在组织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可靠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就是实现教学创新,营造全新课堂氛围的关键。对此,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基于生活视野,实现教学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很多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教师采取的教学引导方式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调动。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而生活化策略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授课模式,强调将美术学科与生活相连。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基于生活视角讲解知识点,能够打造出不一样的课堂,让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激情被燃起,从而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参与度得以提升。可以说,生活化策略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大价值。首先,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以往教学的不足,打破课堂沉默,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美术学习素材,从而将美术课堂与生活相连,发挥出生活元素在美术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观察。虽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仍然比较浅显,但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生活感悟,在面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的方式,形成对美术作品的不同理解。例如,在围绕“大自然”这类主题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并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画出一幅大自然风景图。通过这种方式,将生活素材引入美术课堂,让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再如,在讲解“民间玩具”这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民间玩具,并且将之带入课堂,成为美术创作的参照物。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美术创作活动的素材得到丰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很多生活中的事物,都能够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不一样的记忆,因而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大胆创作,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美术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关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用心感受生活,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创新,从而使得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得以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例如,在讲解“花花绿绿的糖纸”这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彩色糖纸,并且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糖纸进行观察和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转而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形成对彩色糖纸的独特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共同分享自己搜集的糖纸,为后续的创作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给学生到来不一样的课堂感受,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利。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课堂主动权,这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思维和美术创作思维的发挥都很有利。
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基于生活化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小动物盖房子”这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了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借助生活化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实践创作,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学科知识,给小动物“画”一个房子,并且将这个房子制作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有效巩固教学成果,强化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美术作品创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当关注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并且采取可靠的策略,将生活元素合理引入课堂,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生活化课堂,发挥出生活化教育模式的作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