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平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马列部,贵州 贵阳 550000)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直是我们党在党的建设和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道路中的一个顽疾。如果不采取刮骨疗伤的勇气,这一顽疾会严重影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执行,影响我们党躬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甚至会人为地在我们党与一般党员、一般干部及群众中形成一道隔阂。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哲学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外在表现,或表现内容的外在方式。从内容上讲,所思所行是否与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相一致,与总书记提出的从整治到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统一,这直接反映了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态度、信仰、信念、工作态度等方面与党性的一致性和一惯性表现。南宋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者,则可排除万难、攻坚克难,济世于民,济世社会。对此,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明白,党的干部既是宣传员,向一般党员、群众、社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重大会议精神,又是播种机、践行者,把思想、精神落到实处,了解基层所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困难在哪里,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怎样给予支持帮助排忧解难;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从形式上看,在工作上、学习中,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德不配位,言行不一,世界观脱轨,价值观越轨,人生观不正轨,好为人师、好大喜功、自以为是,阳奉阴违,所作所为只是做给上面看,至于问题能不能解决无所谓,百姓所思所想毫不关心、麻木不仁。从根本上说,这是党性不纯、工作作风不实、官权思想严重的体现,有位不为,有责不担,这是一种在工作上变质了的腐化观,不论是从大局、还是长远思虑,都要时刻注意防止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盛长。
我们深知,针尖大的窟窿会漏过斗大的风。任何一位党员干部其一言一行当思初心与使命是什么,当虑百姓想什么,当行宗旨为什么。知行合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做事的执行力度,是正确、积极前行务实的思想,将知与行合一付诸实践、付诸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似的花腔。在实际工作中,在的地区和部门严重存在着上行下效的心理现象,有的主要领导在调查研究中往往是走马观花,做足表面文章。下去调研前先叫秘书打招呼,让下面的干部把汇报资料准备好,就是听一听汇报,看一看材料,喜听歌功颂德,厌听不足;走马观花,看看花架子,然后领导作报告、作指示,鼓励一番,心满意足打道回府。久而久之,下面的干部也就习以为常,反正上面检查工作都是走走过场,不会真正脚踏实地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地调研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会沉下心、弯下腰、迈开腿去躬行其事,躬行其责,导致下级心灰意冷、热血渐凉并放弃原则,上行下效。长此以往,问题越堆越多,困难越积越难,矛盾越垒越多,内容与形式不统一。要解决这类问题,一是要夯实总书记讲的“四力”;二是要追究玩忽职守、渎职之责;三是在考察干部时,要考察其是否在基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工作成效,这是根本态度。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他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其心性的表现。了解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了解这个人对待国家、对待党、对待生命、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这个人的三观。
哲学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明确告诉我们,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临界点,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而我们生活中讲的仿效,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心理,也是心理暗示效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和顽疾。这主要是我们党内的一些党员干部乐于官道,主观上不思进取,行动上不思作为,欺上瞒下,以表面工作取代实际问题,以主观臆断的长篇大论代替实际工作成效;以完全唯上的思想敷衍塞责代替工作责任,对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不到位;对困难认识不足却还善于掩盖,能力不够却形于表现自我;本领恐慌又不好学习,好大喜功却又胸无点墨,有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遇问题、困难就束手无策,但却善于溜须拍马、奉承钻营。若对这类现象不加以整治和杜绝,它就会像流感病毒一样不断地扩散,产生由点及面的不良效应。说小,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说大,会直接影响我们党的形象,削弱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削弱战斗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会影响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践行,影响密切联系群众之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这类现象和行为,与党中央要求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相违背,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相违背。因此,必须按照党纪党规以及法律制度,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我们的党员干部对党是否忠诚与坦诚,对民是否心诚的试金石。这既是社会评判我们党员干部是非曲直的标准,也是评判和选拔党员干部是否具备党心国心公心、职业道德、人品、思想道德、政治道德、为政之德的标准。无德之人一旦居于领导之位,其不可能为党为民一心一意地工作,必定会出现党性不纯乱实行、其责不明乱作为、为政不清乱施政、心性无向乱指挥之举。德,贵在修其身养其性,修己德立自身方能成人,德立品正方能安人,德立有仁方能善群,德立有义方能尚公,德立有信方能安心,德立有礼方能定域。《魏子》有曰,“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其身正不令而行,勤政躬行、求真务实的有责有为的工作态度,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的体现。
党员干部为政与施政,重在立得、立功、立言。也即是我们在讲知行合一时必须做好的“三立”之心性:立德--该做什么样的人,立功--该做什么样的事,立言--该说什么样的话。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并进,要把学养与修养、正心、修身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要明晓知行合一中的知,讲的是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行讲的是道德践行、道德行为、道德践履,二者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知者不行则为妄知,不明所向;行者不知则为妄行,不知所为。对于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党员干部对他人所尽的义务,这不仅仅是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种道德境界的问题。这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廉政务实为民办事的道德基础。正如《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文中讲道,“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其义就是要党员干部在道德意识及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崇德向善、厚德有为,铸造为党、为民的天下为公的品格。“崇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这是党员干部做事有德的起点和根本。
总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任重而道远。它有历史原因,也有我们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及学习的问题。心性不对,则修养不够;正心不固,则诚意不实;修身不信,则齐家不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是党员干部党性的锤炼,是聚民心、促发展、勤政实干的具体表现。此风不除,将膈应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如此,必须严格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原则和纪律,严正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真正将其置于制度问责的党纪之中,使其不懈怠不浮夸,能自觉以身作则并身体力行的投身于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