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园 黄玖琴 杨川 秦凤
(1、3、4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2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当前,正处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怎样才能保证脱贫攻坚战打赢并且脱贫之后不在返贫?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全社会实实在在的难题,当务之急必须攻克,因此,精准扶贫的成效必须要有长远的影响力,在脱贫攻坚的重任下,急于求成,不乏存在部分单纯依靠物质脱贫的现象,就长远的计划来看,仅靠物质进行“输血式”脱贫并不利于长远发展,虽然“输血式”扶贫的确能够让贫困群众在短期内解除生活中的物质困扰,但为了长远的发展精准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上的“输血”扶贫,更需要实现“造血式”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依靠双手与贫困政策政进行劳动致富,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脱贫并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又一起点,因此,黔东地区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做了正确的部署,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面,黔东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方面都紧紧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确保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需,保证各职业都有相关的专业人员。
黔东地区为了做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出台了《铜仁市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提高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比例,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开办“精准脱贫班”。要求铜仁职院、铜仁幼专、贵州健康职院、贵州工程职院几所高职院校在每年的分类考试招生中,需拿出不低于10%的招生计划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进行招生,建档立卡学生可免除学费,市级给予学生每年1000 元扶持资金,在贫困助学金的评定当中,优先考虑“建档立卡生”的补助。铜仁市中职学校、思南县中职学校、碧江区中职学校、德江县中职学校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每年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分别招收每班40 人的“精准脱贫班”,实行“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从2018 年起,市政府每年都会出动大量资金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实施“高职优质创建、中职内涵提升、职教创新创业”三大工程。1
近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导下,各县都开设了中等职业院校,黔东地区有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此外,除开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之外,铜仁各地区还会举办农村劳动技能、农业适用技术、社区老年护理等培训班,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因此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黔东地区的就业人数,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不光减轻了学生的入学压力,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技能。
为了提升精准贫困学生的就业率,政企联合增加就业创业的平台。黔东地区的部分企业为了所需要的人才,联合了铜仁市职业院校进行“订单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且会对“建档立卡学生”予以优先安排,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重点推荐等方式,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实现就业,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帮扶目标。
在黔东地区存在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很多居住在山区的贫困人群。在这类地方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在这类区域有大一部分的人口都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对外面的了解很少。开展职业教育精准定位不明确,开展什么样的职业培训课程适合当地的居民,并且一部分的居民不相信这类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用本民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手艺进行制作和销售。并且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与小孩对于政策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不理解,不愿意配合。
黔东地区地域辽阔并且山路崎岖,有很多的贫困地区都分布远。不利于开展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在黔东很多的贫困地区都面临着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黔东地区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基数很大这就需要很多的职业教育的教师。二是因为黔东地区的贫困地区分布很分散无法集中进行教学,只能在分地区设置教学地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职业教育的难度。三是因为黔东地区位于深度的贫困山区,条件艰苦且任务繁重,有很多的职业教育教师不愿意加入。
在开展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过程中。有许多的课程开设只是流于形式,职业培训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念出来,并未实际指导,使下面学习的农民工之类的人默默听着。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和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应该怎样把职业教育更好地去教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一门技术并且通过这门技术能够改变现在的生活困难与囧境,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在黔东地区有开设的职业教育的课堂,存在于理论上的讲解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地职业教学的培训和讲解等等,职业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在黔东的贫困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课堂开展的时间是每天的晚上,要从晚上7点半学习到晚上10 点半左右,学习时间长并且设置不合理。学习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职业教育培训课理论基础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用于晚上学习理论课效率并不高,是因为用工作日期间来学习,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工作日周一到周五来学习的人每天白天都需要上班,并且都是比较重的活。回到家中后还需要来到学习点来进行一晚上很长时间的理论学习,让人晚上休息不好。耽误了第二天的学习时间,并且这么长时间的学习也会让吸收知识的能力有所下降。白天工作量大,晚上学习比较困乏,精力状态不好。
黔东地区在职业教育扶贫的过程当中,实施与学校联合培养的计划但由于培养一名能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学生,培养周期长,一般与学校联合培养三年以上。又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职业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要,导致学生所学技能得不到发挥,从而使一部分的理论学习得不到实践,导致所储备的知识几乎难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从而出现不仅培训周期长,而且脱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不能达到实际成效。花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最终结果带来对所学职业的否定,达不到职业教育脱贫。
决定事情的成败,关键看态度,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接收所学知识,保持良好态度,但存在一些视野不广阔,思想不开放,能力不充足的学习现象,这些极小的因素往往是评判学习相关的重要因素。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部分培训学生存在“等、拿、靠、要”的思想,现在的学生有较大的惰性,不愿思考,不想努力,其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职业及教育的发展难以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其主动性较差,不愿意积极主动的接受所学内容。
为了能够较快的将职业教育发挥超强作用,推动社会进步的,通过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和改进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职业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内生推动力,必须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因此,针对农村人口分散,不聚集,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的现象,我们应该从农村的实际情况作出详细的精准计划,并且加强宣传力度,保证能够将培训的内容,所学有所用。
人才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引进,黔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区,外来人口几乎不愿进入,但其地区内的人口并不少,首先,可以开展和实施,高校教师到基层给予锻炼,公开义讲,从基层提高农村人口的认识能力。其次制作详细培养人才的计划,与“外企”联合培养,确保都能够学习有所用的知识技能,并且能够为当地服务,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技能保障,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和精力,需要长久的坚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精准脱贫,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针对黔东地区制定严格的教育目标,深入了解农村人民的思想,积极引导,将职业教育的培养内容进行多元化,优化课程设置,为其培养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以此来提升职业教育者的学习技能。
农村人口的思想相对而言较为固化,长期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不敢于冒险和创新,对职业教育的到来并不感兴趣,只是希望安稳的度过余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人的思想不得不进行转变。通过将其思想进行改变,自身有了学习兴趣,从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职业教育技能的内容。因此,开设课程时,必须制定合理的培训时间,技能培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制定恰当的学习时间。
黔东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其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社会发展所需,才能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获取劳动技能的地方,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因此,中职、高职等学校机构需要优化培训内容,与实践结合,与外企联合。培训内容众多,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而不是被动的选择,对有兴趣的内容可以作为辅修,一种技术,特别是农业相关的专业,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与课堂,学生不仅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且更多参与实践,求学之道,学而致用。只有深入到田间土地,才能面对各种问题,用所学帮助并解决农村农业面临的问题,实践经验必不可少。当然,就业并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学习技能,为社会所用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在于主动,自己愿意,自主选择。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将思想工作摆在一切工作开展的重心,职业教育也一样,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思想态度端正的人,可以通过大讲堂,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引导。积极主动学习能够自我弥补所学之漏。因此需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实际效应。
黔东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一直是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难题,“教育脱贫”观念的提出,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为提升贫困人员素养与职业技能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由于,职业和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占据的比例重大,因此,在实际开展中应从招生制度、资助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