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健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儒”为儒家学派,为孔子开创的,是中国几千来的官方意识形态。“释”为佛教宗派简称,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道”是以《道德经》为中心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华大地的三大宗教,在思想上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并改变和完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儒”、“释”、“道”三派有关于美学的理论是传统古典美学的有机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说”、“韵味说”、“妙悟说”、“神韵说”及“意境说”无不是在“儒”、“释”、“道”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武术的修炼、养气、发力、拔劲都植根于中国武术的意境学说,脱离意境学说武术也就失去了其灵飞灵动及高山流水的气韵美。中国武术的练习是将内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外在的动作技巧和姿态节奏高度整合地并进行同构的过程。因此八卦掌不是精确角度、力度等的机械组合,而是内心情感、思想与肢体动作、技巧的有机融合,也不是两者孤立隔绝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是将二者熔铸起来内在整合境界的提升。
“儒家”美学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揭示美与艺术的本质与立场,“儒家”美学的形成是“仁”学的发展和延伸,目的就是为了“仁”的实现。儒家美学是以净化人的心灵,进而使每个个体上升到“圣贤”境界为目标的美学,儒家美学的审美观是“尚用崇实”的审美观,其美学便是经世致用且带有明确政治功能性的美学
儒家美学认为,艺术要合乎道德要求,才能具有美感,讲求“美”与“善”的和谐,在某种条件上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儒家美学“美”在于形式,而“善”在于内容。就艺术表达来讲,其艺术外在表现是要突出美的感觉,而更要表现出艺术所要传递的“和谐”之声。
八卦掌是举世公认的优秀拳种,其拳种本身就是“善”和“美”完美统一。从八卦掌的表现形式上去体味,劲力不但有藏有露,且形体滚钻争裹,起承转合,意念畅达且自然精妙,招式变化多姿,风格朴实,神韵典雅,此为八卦掌之“美”。从八卦掌的内容和主题上去欣赏,套路内外相合,注重和谐,形神兼备,彰显了“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注重演练整体的气韵生动、一气呵成,此为八卦掌的内容的“善”。正是这“美”与“善”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和谐统一,才成就了八卦掌尽善尽美的美学意境。
儒家美学的“美”与“善”的统一,用一个词来形容即为“中和之美”,这一美学范畴内包含了浓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中”为不前不后,适中之意,“和”为平和、融合之意,而达到“中和”美的手段则为“温柔敦厚”。八卦掌的中和之美表现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使其套路本身的艺术创造本质与自然协调一致,“仰观宇宙之象,俯察地理之法”,从自然界摄取素材以丰富自身价值,其动作名称多取意于自然界,如“大蟒翻身”、“麒麟吐书”等。其在套路中的“中和”表现为,动态中求和谐、讲求形神兼备及审美的和谐等。
在中和美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将自然与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对八卦掌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和”美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人们忽视了动作本身的认知,偏向于对八卦掌意象的感受,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八卦掌的情感即审美体验。这就使得八卦掌在技术上依旧保存着技击的痕迹,但在意境的感染和催动下,表现出无穷的神韵,从而展现出一种雍容华丽的美学意境。
“释家”即为禅宗思想的简称,作为外来的禅宗思想,因受到中国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佛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宗教,迅速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相吻合,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禅宗理论”。由于受到中国本土宗教的影响,使得禅理中既有儒家的方正,又备道家的通脱。
由于深受“佛禅感悟”的影响,中国武术家们在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和研究中“悟”出了美的本质,或信佛体事,或参禅悟理,把对自然、世事、社会、人生的感悟运用于武术拳种的创编和演练之中,使得武术拳种均蕴含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
“禅宗”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讲求领略物我相忘的境界,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八卦掌套路的创编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创编者在对套路进行整合编排时应留有足够的审美空间,使得欣赏者在欣赏武术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想象去填补这个空缺的审美空间。
“禅宗”中“明心见性、物我同一”的思想对于武术中的意境学说产生深远的影响,“明心见性、物我同一”,为恢复本来面目,就是与自然混为一体的面目,找回迷失的自我,回归与自然一体的状态。本体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但是本体的精神却是可以的,精神摆脱了外物的束缚而达到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对于境界的追求是宇宙精神与物我相融的心态,这就是“禅宗”追求 “悟”的精妙所在。
武术人崇尚物我相融,追求崇高境界、透彻的觉悟、正确的真理,并释放心灵进入淡泊、清远、宁静的境界,这就是武术人对于武术境界的追求。如对于太极拳的追求讲求,招熟、懂劲、神明;而对于形意拳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明劲、暗劲、化劲)等,境界正是通过体悟武术真谛所达到的,是通过练习并不断深化而达到的结晶。武术有四重境界,即形美、神美、德美、道美,四者之间密切联系,前三者均为道美的铺垫,作为武术人的最终境界为追求淡泊、清远、宁静的意境。而这种最高境界的意境美,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实践所达到的,意境美来源于自然,更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实践。
八卦掌的形成始于创始者对于武术众多拳种与传统文化的感悟,并结合八卦阴阳之理,以兵法易经学说为理论基础,外加自身体悟创编而成,可谓说,深受禅宗“悟”的思想的影响。八卦掌正是追求“物我相忘”的境界,感悟于自然,超脱自然,追求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大思潮,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道家所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范畴,如“气”、“象”、“神”、“味”、“妙”、“自然”等,其实都是对美学意境的阐述,是“美”的特征的显现,同时也是人欣赏“美”时的感受,最终表现为“美”的根源。
“气”为“生命本身”,“象”为“生命”的表现。“气象”是美学意境的内在表现形态,在武术中便是展示武术风貌神韵的一种形态。“气象”的美的根源,其特征:浑成美、空间美、韵律美、整体美、层次美等五方面的意境。
“浑成”一词出自《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意为喻大道,犹言自然。八卦掌的浑成美主要表现在其遵循阴阳五行变化运动规律,即自然之美。八卦掌是人的形体在空间内连续以及伸展的组合,能无限作用于人的感性与理性,引发无限的审美愉悦。往返穿插,迂回转折,即不偏重一隅,也不可散乱无章。全套一气呵成,随气势而意连,此为“空间美”。“韵味美”是“气象”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气韵生动”具有特殊的韵味之美。在八卦掌的演练过程中有余且不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引人入胜,但又难以捉摸。八卦掌的韵律美既包括神态的丰富性,又包括内蕴的生动性,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含蓄的美。八卦掌的套路就是一个整体,是一种“一次性”的按照时序展开的运动过程。八卦掌套路本身就是拳式在时间和空间内按先后顺序排练而成,所有的拳式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时间上的统一性表现在套路里,就体现了拳式的先后衔接和映带等。其本质就是肢体运动的整体性和拳式劲力的连续性。八卦掌的精神风貌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浑穆的气象、雄浑的劲力、奇特多变的形态及飞舞的气势等。
庄子美学的核心为“自由”,认为“自由”即为“自然”或者“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的意境。道家美学思想首先提出了“妙”的美学范畴,认为“妙”即为“道”的无规定性、无限制性的一面,“妙”出于“自然”,也归于自然,超出有限的物象,其“妙”不在于好看、奇特、美等外在赞美之词,其与“道”、“自然”等道家范畴有密切联系,“妙”是反映宇宙本体和生命的灵魂。道家以“道”为最高追求,“道”即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思想,一切事物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美。正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曰:‘顺物自然’”。
同时八卦掌是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内外兼修目的,此为八卦掌顺应自然之理。八卦掌拳法寓自然之形、自然之变于其中,套路中取各种飞虫鸟兽及自然景观的形状、动作及攻防意识,融入拳式之中,如飞燕抄水、猿猴坐洞、推山入海等拳术术语,象形取意,追求其神采,均为顺应”自然”之理的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研究范畴主要表现在“道”、“气”、“意”、“味”、“妙”、“神”、“虚实”、“意象”、“风骨”、“气韵”等方面,以及“传神写照”、“观物取象”、“气韵生动”等命题。八卦掌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项目,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思想的影响,“儒”、“道”、“释”美学思想对八卦掌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使八卦掌具备了不同于其他项目所具备的运动形式的美学内涵。因此说,八卦掌的美不是只是外在形式的美,更多的是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