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容 冯军成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红色歌谣,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历史任务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体现中国精神的歌谣。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视角,研究红色歌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首先,红色歌谣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我国民间歌谣资源丰富,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赋予民间歌谣以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性,书写着红色歌谣史。透过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歌谣,一路长征一路歌的生动历史就展现在眼前。
其次,红色歌谣是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长征中民众的文化程度低,政治参与热情低,烟枪军较多。国民党掌握着《民国日报》和广播等舆论工具,为革命造势。《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歌谣《军民同吹一个音》充当着军民一家亲的思想和情感纽带。
最后,红色歌谣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离不开红色歌谣。红色歌谣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主题上看,红色歌谣以革命和战争为主;从内容上看,红色歌谣宣传军民相关的活动。利用红色歌谣对于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征中的红色歌谣揭露反动政府本质,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褪色。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视角,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括起来有思想导向、心理疏导、行为规范、文化教育、政治宣传、鼓动斗争功能。
为更好地发动工农推翻反动派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人除通过演讲、发表理论文章呼吁外,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运用歌谣,赋予歌谣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民众通过歌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红军主张。《庆祝苏维埃》:“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1]这首歌谣选自川陕苏区刻印的《红军歌声》,描绘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建立新政权的庆祝场面,蕴涵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思想。
民众为表达内心的苦痛创作《雇工苦》《十二月农民苦》《十二月妇女苦》《十骂国民党》等控诉类歌谣。《劝夫当红军》《送别红军到渡口》《望红台上望红军》能看出民众对于红军的信赖和依赖。中国共产党未成立前,民众内心的苦痛在公开场合下敢怒不敢言,心理上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创作的歌谣和行动让民众了解到红军的主张,民众也通过创作和传唱歌谣表达内心的喜悦,排解内心的苦痛。
中国共产党人利用矛盾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总体上分为敌、友、我。敌人包括反动政府领导的武装力量。友人包括红军战士、红军指战员、民众等。《红军纪律真严明》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纪律的高度重视。《动员歌》《喊话歌》《冲锋歌》歌唱红军作战场景,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红军遵守纪律。《告白军士兵歌》来唤醒白军认清革命形势,积极参加红军队伍。红色歌谣的鼓动作用在民众行为上要加以体现。
苏区有大量文盲,办夜校让民众懂得掌握文化知识。追求自由和解放成为革命战争年代歌谣创作的主旋律。《识字运动歌》《消灭文盲歌》《劝妇女读书歌》《劝工农补习夜学歌》《剪发歌》《十二月妇女苦》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妇女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剪短发、留足、自由恋爱和读书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民众通过唱歌谣在潜意识中形成崇尚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在行为上自觉地向先进榜样看齐,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共产党十大政纲歌》:“苏联是我榜样,更要团结一致,快快推翻反动派统治,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歌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2]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红色歌谣中的民主政治是全体民众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政纲和任务通过歌谣被民众熟知,实现男女平等、体现民主的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
少数民族地区苛捐杂税重,部分民众被大烟困扰生活,自然条件恶劣,语言和风俗有差异,红军在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下用行动赢得了少数民族民众的支持。苗族歌谣:“苗家一心跟红军,海枯石烂不变心。”四川藏区:“啊!红军,红军!藏族人民的亲人。”长征期间参加红军的各族青年,贵州有1.25 万人;云南扎西有3000 多人,宣威、会泽有1300多人;四川有5.5万多人,陕北有6200多人;甘肃临潭有2000多人。[3]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扩红”运动之所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少不了红色歌谣发挥作用。
受复杂因素影响,红色歌谣的部分功能正加强,部分功能在减弱。要保证红色歌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继续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红色歌谣的基础理论研究。《闽西革命歌谣》《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红安革命歌谣选》来看,多是搜集整理成果。《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赣南苏区红色歌谣语言特色研究》等文章多为区域研究成果。游客购买纪念品时很少看到有红色歌谣绘制在文创产品上。由此,加强红色歌谣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必要。
第二,抓好红色歌谣的人才队伍建设。受地域风俗和语言习惯影响,“老子”、“干人”在红色歌谣中时常出现。一些红色歌谣内容篇幅大,不易于大众传唱,需要高校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积极引进人才。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一批研究红色歌谣的专家和学者,还要加强对其传唱效果的跟踪评估反馈,完善评估机制。
第三,增强红色歌谣的媒体宣传能力。在红色故乡网、红色文化网、中红网-红色旅游网看,传播红色歌谣主要以文字呈现。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发表的红色歌谣研究成果并不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传唱红色歌谣的积极性不高。当前,融媒体转型升级时,尝试利用红色歌谣,一方面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另一方面高校组织文艺展演和暑假支教,通过“美拍”直播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红色歌谣。
第四,优化红色歌谣活动的运行机制。近些年,红色歌谣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从举行的活动来看缺乏创新性。究其原因,这与企事业单位就红色歌谣应用活动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基于此,加强学习交流,形成优势互补态势,对于提高红色歌谣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长征中的红色歌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应随着时间推移被人们淡忘。认真学习革命文化史,挖掘革命文化中的瑰宝,实现红色歌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人民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