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日丽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前沿阵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决胜时期,对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自然更应责无旁贷。就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讲,辅导员是他们行为和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点灯人,因而辅导员自身的言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以,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有效发挥出其自身在思政教育中所起到的骨干作用,反思总结现状,寻求提升路径。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年级建设的各个层次,牵涉到许多专业性的问题,工作量较大,工作任务也十分繁琐。正因为如此,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更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然而,对于那些刚刚启程的大一新生而言,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正是其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基础,而他们也正处于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自然更是离不开辅导员在思政上的指导。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并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即便是开展了一些实践和尝试,带来的成效也并不十分明显,只是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没有从基础入手,继续进行挖掘和研究。
当下,思政专业课程已然成为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教学队伍。但这些发展,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工作就应当全然与专业课程保持一致。恰恰相反,辅导员是高校思政专业教师队伍无可替代的补充力量,能够给学生传递在思政教材范围之外的知识。然而,当辅导员真正踏入实际中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都与专业课教师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不仅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让他们重复接受相同的内容,降低对思政教育的好感与热情,阻碍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1]。
素质提升离不开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所以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就必须要先带领他们学习基础理论。尽管学生在公共课学习的时候,都可以从教材上接触基本的概念,但深入的融会贯通仍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深入理解和探讨,也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和讲解。但,辅导员的教育也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的,并没有将学生发展同社会进步相结合,社会热点和时政精神的传达较为滞后,导致思政教育的内容更新有所延迟。这种速率上的固有弊端,会削弱思政教育的实践作用,影响教学成果,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给予学生正确且有力的指导,就必须先从辅导员自身入手,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高素质且高水准的队伍。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政治理论学习班,让辅导员集体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了解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重点,夯实自身的政治基础,提高思想道德素养[2]。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学习核心的教育,及时更新思想教育的信息和资源,提高辅导员对国家政治政策的认同感。再者,高校应当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辅导员学习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提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且,还要根据国内和国际的发展形势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调整政治工作。
高校应当意识到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将这一群体的发展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分析国家政策和学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学院的不同层次,专业分类,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和长期的培训,推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学习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高校也应当建立起特色培训机制,根据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特征,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总结出核心,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新生辅导员培训。并且,高校应当紧跟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选择与学生发展和成长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对辅导员进行重点培训,让辅导员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养成战略思维。再者,近些年来,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步与法制建设深度结合,所以高校也必须从法律角度来考虑辅导员的培训方案,及时补充辅导员的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自觉性,确保思政工作的合法性和守法性[3]。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密切的主体,也是奋斗在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以其言行也在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此,辅导员应当寻求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推动日常沟通和交流的开展,传递信息,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积极配合各项思政教育和思政活动。首先,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效沟通平台,通过微信、微博、QQ 或者是飞讯等软件,与学生取得线上的联系。其次,辅导员应当认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定位和作用,不仅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点灯人,同时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既要让自己能够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也要在对话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身份给予意见和建议,传达最新的思政内容和思政精神。还有,辅导员要兼顾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情况,根据不同学年,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要总结出与不同学生的沟通重点,提高沟通的有效性,让学生愿意与自己进行对话。最后,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应当寻求更多的合作机遇和对话平台,开展相应的座谈会和研讨会,让同校的辅导员和不同校的辅导员展开工作上的交流,互相借鉴先进和有益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思想政治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敦促和监督机制,以此来反向激励辅导员认真优化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在体系建立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为核心,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让辅导员提高对过程性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着重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考核体系也应当把定性和定量结合到一起,在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之后,也要根据辅导员所在的专业,加以指标上的区分和调整,设立针对性的考评项目。除此之外,高校也应当激励辅导员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尽管辅导员和专业的思政教师存在明显的区别,但高校也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撰写论文的机会和平台,并将此作为其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4]。
高校应当设置监管部门和督查部门,对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阶段性的考察与审核,这是通过外部的权力制约来提高辅导员自觉性的重要方法。高校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打造严谨且务实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理念,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让辅导员在氛围的感染下改正自己的不足与缺点。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建立起奖惩事宜的制度,对于那些工作不积极不认真且思想、道德水准有所欠缺的辅导员,及时予以处罚。同时,对于那些工作热情度高并且教学任务完成良好的辅导员来讲,要给予他们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促使辅导员队伍更加积极奋进。另外,高校要引导辅导员的思想和心理,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且乐观的心态,强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助,塑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让辅导员以此去感染周围的学生,打造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环境。
综上所述,持续性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能力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优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应有之策,也是建立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有效措施。本文从学习内容拓展、培训机制建设、沟通方式拓展、评测体系优化以及风气建设,这几个方面论述了提高辅导员思政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总体上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符合当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能够作为其后续改进的参考依据。但在后续实践的过程中,仍旧需要辅导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