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坤
(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1)
移动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加长版,直播者在现场集编导、记者等不同身份于一身,需要在直播前做更加充分的准备,语言表达能力是最基本技能,也是直播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移动直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移动新闻直播重点关注新闻现场。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是随着移动直播的发展,新闻成为“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未来新闻直播的发展将成为“等待新闻事实发生的报道”。
在移动互联网直播中根据专题类型进行划分,直播内容呈现立体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多媒体形态,同一时段可以进行多场直播报道。移动新闻直播将事件完整、全面地进行现场呈现,多段内容立体化呈现,使原本孤立的直播空间立体化,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传者对受众、传者对传者、受对受众的多级传播形式。
一是网络直播的发起者不再限于专业机构。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高,数字鸿沟不断缩小,网络平台纷纷崛起,智能手机运用广泛,“人人都是播音员”的“泛直播”时代已经来临。二是直播内容不再由生产者和机构主导。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显著特点,因此用户留言、点赞、送礼物、用户人数更新等也构成了网络直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网络直播更注重针对性的引流。网络直播的目标用户非常明确,有的放矢地推送内容。与电视直播的收视率分析相比,网络直播的用户反馈更为直接。观看、留言、转发等数据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四是大部分网络主播不再是传统媒体主持人代表的英文化的象征,而是更依赖于用户存在的网络符号。网络主播在“人设”上一改过去权威、教导式的陈述方式,与用户完全平等。有些主播为求得点赞,甚至表现出“哀求”姿态。
移动直播的大版面、常态化制作,使出镜记者直播的准备时间更少、报道时间更长,报道团队寄希望于以往传统精雕细琢呈现新闻产品的空间被用户时效性和伴随性需求挤压,出镜记者暴露于受众眼前的言语信息组织问题被放大。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划分新闻生产,准确度都是新闻产品提供者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版面有限,出镜记者只需按照和报道团队梳理完成信息版块进行直播流程即可,短则数十秒长则三五分钟的报道,出镜记者的语言准确度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而在移动直播中,受直播现场、专业场景、直播时长的影响,出镜记者对于新闻现场描述、专业术语表述等的语词精确度掌控能力差异显露无疑。
本文所指的语流密集度是指移动直播中,出镜记者整体语流的完整性和解释说明画面的能力。
移动新闻直播由于打破了版面束缚,长时段直播成为可能,在突发新闻和事件性新闻直播中,现场的不确定性对出镜记者的语言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要求。其一是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需用语言精练、准确地描述画面、补充解释信息;其二是在事件等待和过渡期间,现场可供记者表述的事件性信息减少,记者需要补充背景信息、说明和预测接下来可能发展的事态,提醒用户关注。在信息更新的环节中,出镜记者完成基本现场信息描述的能力是基本功,填补空白时间、更新信息表达是核心竞争力。
在直播前预设场景,根据直播前了解到的新闻信息设计本次直播的流程,预设将会出现的场景,在每个场景内设置有主题的框架结构,再添加相关内容。在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移动直播中,可以适当加入本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内容,能够引发受众共鸣,使语言表达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移动直播中,记者需要保持“一直说”的状态才能使直播内容丰富,才能充分解释画面信息。直播中,记者应把握节奏的整体性,发挥好直播中节奏的调节功能,为直播内容制造留白空间,深化直播主题。
直播代入感强也拉近了记者与观众的距离,将受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身份角色的变化令大众传播的直播模式转变为人际传播的直播模式。
要加强直播产品的视觉设计,包括直播海报、直播页面等,将视觉设计与直播主题、服务的人群紧密结合,推出符合不同人群审美的视觉设计,在用户碎片化的浏览行为中,抓住每一位用户的眼球。
在确定直播主题和内容后,还要选择适合本场直播特点的拍摄设备。手机直播的特点在于轻便和移动性,适合突发事件的直播,倾向于个体的微观记录的视觉;摄像机直播的特点在于多景别的展现,更适于移动范围小的直播,例如展现大型活动和较为立体的内容,提供给用户更丰富的视野。
资讯视频化、新闻直播化已经成为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特征。移动新闻直播,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不同,它可以实时制作、播出,用户通过评论、发弹幕、点赞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参与直播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作为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本身在视频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较强的优势,近几年央视新闻努力搭建移动闻直播平台,建设央视新闻移动网,实现同时为各社交媒体、客户端等多平台提供移动新闻直播信号支持,成为移动新闻直播领域的引领者。
1.选题取向。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可遵循的选题取向包括时效性、话题度、伴随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既有传统新闻直播的基本要求,也有融媒体传播的自有特征。就时效性而言,移动直播在各类移动终端的呈现,除了平台引流外,短、平、快的特性是和同平台短视频、动新闻、文字快讯等竞争的利器。主题预设事件的时效应聚焦事件和实践节点的特殊性,以4 月18 日多平台直播而言,这一时间节点中,武汉水、陆、空等各渠道离汉通道开启的时效捕捉使众多直播在前一日晚间就已经开启。话题度则是从直播选题、报道标题、直播内容、直播环节、采访对象等多角度吸引新闻用户的法宝。新闻用户对于传统媒体能够呈现的节庆报道已经习以为常,在移动直播中,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造势宣传,使得直播报道提前被新闻用户锁定,而直播中的看点环节也往往成为点播回看和二度创作的重要素材,延展了新闻直播的“寿命”。伴随性作为移动直播突出的优势,既满足了慢直播的“全景记录”需求也提供给新媒体用户消费习惯培育的价值沉淀。
2.呈现方式。新闻直播的呈现从广义上应包括现场呈现、播室呈现两个板块。移动直播中少见演播室环节,无论是突发事件直播还是预设事件直播,往往以现场画面直接切入为呈现方式。本文探讨的呈现方式则侧重于现场画面呈现中的几种可行表达方法。其一是单机现场跟拍方式,这种方式在出镜记者体验式报道中不失为一种低成本、快节奏的呈现方式;其二是多机单点切换拍摄方式,这种方式能配合切换导演有效完成多维度叙事结构的表现;其三是多机多点切换拍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完成与出镜记者之间“隔空对话”,形成有效互动,又能以同一主题的多角度切入方式呈现话题的不同层级。
总而言之,移动直播特别是新闻移动直播,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是一脉相承的。出镜记者需要更多聚焦长时段直播对于语言组织的精确度和精密度,以提升新闻直播的规范性和准确度,锤炼信息更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移动直播的灵活性,辅以适度交互,提升新闻用户的综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