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课堂在初中数学课上的应用与探究

2020-12-07 18:25:43刘彦超黄建涛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刘彦超 黄建涛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崔庄中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异质课堂主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探索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达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以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异质课堂主要避免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避免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怎样保证异质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主要还是在教学中研究改进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异质课堂主要特点是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同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通过学生的讨论,在组内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可以四人一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一是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带头示范;二是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三是报告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四是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负责观察组员合作技巧,发言是否积极,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谁没有参加讨论,有没有利用礼貌用语等。小组分工明确,积极性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技巧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学生要对自己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然后找出不足,发扬优点。每个月学生都要互换身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技能。实践已经证明,按异质原则混合编组有很多好处。如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化,使小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便于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彼此提高,共同进步,小组成员可以与不同质的同学接触交往的机会等。

真正将合作学习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有效的异质课堂,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异质课堂中的分工

实验证明,同质高分组或低分组中,合作进行的并不好,他们之间的影响很少。高分组的成员认为没人需要帮助,低分组的同学因为不能给同伴有效的解释而沮丧万分。美国研究员本纳特研究发现,包含两个低分生一个高分生的小组运行得远比包含两个高分生一个低分生的小组好。在此基础上,我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在四人小组中,安排一个高分生,两个中等生,一个低分生,做到组内异质。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性别大致均衡,做到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在组内合作时,提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分工。对于基础的、浅显的内容由低分生主要负责,中等生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高分生则将合作内容进一步升华,提出更好、更多的建议和解释。当然,成员们如有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然后将小组观察、讨论或解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结论。小组分好后,一般不再变动,让小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便形成小组特色。

二、异质课堂中的合作

合作任务通常有两类,一是小组任务,二是个人任务。当追求的是小组目标时,成员们各自分担一部分任务,各尽所能、集思广益以完成任务。如“实际测量”教学过程中,四人一组在操场上,两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读数据,一人负责记录,最后共同讨论计算。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测量有更深的理解,并学会与他人协调学习。

当要达到个人学习目标时,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前学生必须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新知进行梳理、体会。教师在此时应特别提示组中较弱的同学,使他们对问题建立一定的认知。其次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成员们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讨论、操作实验、完成作业、提供反馈或个别指导等不同方式互相帮助。在合作中,成员们相互讨论、澄清概念、提出问题,甚至重新审题、验证推理,不断内化自己的思维,形成初步的共识,得出结论。最后全班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各组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进步的过程,通过组内交流,把小组的结论转化成全班的共同认知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同时在相互学习的成果中,能认识到自己小组与别组的差距,正视自己,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使整个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异质课堂中的活动

一个合作小组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要有一套固定程序以保持小组不断具有生产活力,小组必须有足够的内在结构,才能自主运行,才能保持始终都在从事着任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实施合作,而且要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一起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搞小组娱乐活动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活动,使学生从中收到启发,对小组合作认识趋于一致。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的内容通常是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的训练和延伸,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研究的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展开,并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激烈的思维活动后,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安排相当合适的任务和活动。使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达到的目标,并且能得到所需的评价、反馈、或指导性的帮助。在设计合作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不同能力、不同成绩的学生就同一内容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低分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对于高分生,则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异质课堂中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为了使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和谐,评价相当关键。

在评价小组学习是否成功时,既要考虑合作的可信性,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责任。在鼓励合作的同时,应注重合作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发展。(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他们和目标相比较,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自己的水平,制定计划,逐步与目标接近,最终达到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学生的互评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以主动求互动的过程。被评价者在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逐步完善自我。评价者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行为。促使所有学生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评价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同时,同组同学也应评价本组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每个同学是否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是否每个同学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否每个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等。并对本次活动制定等级,找出不足点,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改正。(2)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和数学思考的过程。考察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数学意识和与同学开展合作、交流的能力等。(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评价绝不能把学生看作一个待检查的客体,对教师的评价,他们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没有选择、申辩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制定,允许他们有权选择评价方式和对评价结果发表意见,采用观察、谈话、作业分析、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内容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

异质课堂作为一种较为实用的课堂学习方式,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异质课堂的使用和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将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更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