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墨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辽宁 沈阳 110034)
“花灯舞”是安徽北部地区,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集体表演的自娱性广场民间舞蹈形式,是广大农民欢庆丰收、共度新春的一种民俗活动,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花灯舞”起源于劳动,由群众创造,在群众中直接进行传承,是淮河地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花鼓”这是一种有简单故事内容和人物情节的表演。如《凤阳花鼓》《苏州花鼓》《城门花鼓》等,约有十余个不同名目的“花鼓”节目,它们都是由《打花鼓》派生而成的,但分别以独立的节目形式表演。每一种“花鼓”一般都只由几个与该情节相关的人物上场,作简单的表白后即唱某一支花鼓曲调,有时还唱其它一些花灯小调,唱完后稍作表白就结束。比女口《姊妹花鼓》等。
在很早的时期开始产生了安徽花灯舞,然后该舞蹈在明代时期逐渐形成,同时发展于公元15 世纪,并且随后发展起来。后来安徽花灯的文化逐渐影响了花灯舞,慢慢演变为节日的节庆舞蹈。舞蹈的不断传播促进了安徽民间舞蹈的传承。安徽花灯舞在舞在节日或者过年的礼仪中出现,也在民俗节日中出现。随着安徽花灯舞的多样化发展以及不断提升的艺术性,也吸收了这种历史久远的一些舞蹈的某些元素,我们可以在花灯戏中表演的舞蹈以及刻画的人物中看到古代舞的影子。如今的安徽花灯舞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领先于其他的舞蹈艺术。
花鼓灯与农耕文化紧密整合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长期工作,使其都具备平原性格和务实精神。以农民为主体的舞蹈创作和表现,与农民日常生活的花鼓灯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用竹竿在禾场上或农场挑起火红色的灯笼,在铁鼓跳舞庆祝的热烈的气氛,他们唱啊,跳啊,从黎明到黄昏。从晚上到白天,自然地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这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淮河两岸的人民节日庙会的一个传统习俗活动,如婚礼、葬礼仪式上,人们跳舞的形式和情感都属于群众性歌舞活动。在中国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其内容或背景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传统的文艺反映汉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农业文化特征,反映了农耕文化的价值取向。花鼓灯是一个传奇生动地再现了农业文明时代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淮河流域,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乐观,善良,勤劳的品格,他们的舞蹈形式,内容和活动的时间,集中体现于其中一种文化形式。舞蹈由花鼓灯结合农业生活,汉族农耕生活“大农场”和“花”都是花灯舞的意象。
花灯舞蹈是安徽省的汉族民间舞蹈。花灯舞包括“六兽灯”,“磨石灯”,“海灯”,“五舱太平灯”,“龙灯笼”,“狮子灯”,“壳灯”,“土地船”等10 多种不同形式的灯笼舞蹈形式。花灯主要来自300 年前,具有不同的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包括汉族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领域。灯笼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石城县,张溪山,木塔县,等等 20 多个地方,请神、祖先崇拜、驱邪,祈求和平为目的。在安徽花灯的舞蹈动作中“风摆柳”、“凤凰三点头”夸张变形、以意象形。表现为“移步换形”是指“境随人走,步移景换”的虚拟空间表现。“三道弯”的手眼步形的密切联系,也表现了意象的传达。这些花灯舞动作在历史的流变中,在审美观意识下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一些安徽民间的花灯舞主题的在舞蹈动作中充分的体现出了民间舞的发展意识,在花灯舞的动作中,总给人们一种活泼可爱的形象,以“扭”“倾”“拧”贯穿其间,由于道具一般都是以把扇子,让娇羞的脸庞半遮在扇子下面,表示憨态可掬的面相,凤凰三点头的动作,伴着艺术呼吸的形式,还有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绣金匾等动作技巧都是以腰部为轴心,用扭拧的形式完成的。
从花灯舞的动作特征来看,它突出的特点是 “崴”这点是与其他的秧歌与众不同的。民间艺人流传着花灯舞的动作口诀是,而花灯舞的动作集中反映了重“崴”不重“扭”手臂走弧线这一动作特征。缓慢的行进或原地踏步“颤”就表现了他的特征。其做法是双脚交替踏地,踏地时要全脚掌落地,然后使膝盖立刻迅速地弯曲、伸直一次,与此同时,带动身体颤动一两下,这就是“崴”的小动作。比如花灯舞中吸腿转、蹁腿转、跨腿转、掖腿转这4 种转法,是花灯舞中最常用的转法,但在转的过程中要与手臂取得非常紧密的配合。有的转前推手,转后托掌;有的是转前托掌,转后推手。如 “低架转”中跨腿转就是转后推手,姿态由低到高,动作刚劲省力,风趣诙谐,以及掖腿转动作做得干净利落、大方有力。跳跃动作的“起法儿”它的这种跳法同舞蹈的跳跃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如跳时光蹲或先撒。安徽花灯出现最多的还有“拔泥步”双脚移动重心,上身交替左右,伴随左右步伐前后扭动,形成了又一个曲线的形状,登山步与手抓三点头,呼吸,吐气,吸气,节奏感强,伴随着舞步,实现空拍的特点,在整个花灯舞二八拍结束之际,有“手搭凉棚”的动作,“传神眼瞅”的神情,最后还有实现了“三道弯”的造型。身体的扭动伴随着头部的扭动,退右腿,转向右边,退左腿,转向左边。
花灯舞表演中,舞者在舞动扇子时做抡、抢、提、推、甩、拉等动作,手臂都是按弧线进行运动的,也就是所谓的“手臂走弧线”是指上身姿态及双臂运行的动律,双臂有一种舒展圆润优美之感。身体要向左翻身一圈,双手顺势划立圆,推手,向旁或向前提出的手臂动作。而“掏手八字挽”是指手腕的运动规律成倒“8”字花形,在安徽花灯的动作中尤为常见。手腕由外向里,再由里向外划圈或做挽倒“8”字花的。而且,挽倒“8”字花是要运用手腕力量去进行的,以此为目的更能突出动作的美感、韵感,推手等都要按弧线进行,这些都体现了花灯舞的动律特征。
花灯舞中,舞姿沉稳舒展,张弛有力。然后顺势做各种跳跃的动作,因此扇子的动作大起大落,幅度极大,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男性人体最大的可塑性。花灯舞中都是以腰为中心的运动方式,上身主要动律都是晃动和拧身的。而在步法上又不完全随上身,而是靠着腰部的控制力量来协调上下身的动作,表现出人体生命的张力,给人—种力量之美。
安徽花灯在动作编排上的创意是安徽花灯在近些年能够依旧流传的原因。作为近些年最为成功的安徽花灯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具有显著且成功的加入了现代化的舞蹈动作编创。其次,无论是从舞蹈动作还是从舞蹈节奏等多方面充分发挥了舞蹈的创新意识,从其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创新完全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与审美视角的变迁,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后,安徽花灯舞蹈属于民间舞,如今多年沉淀与改编走向了舞台,我们可以认为安徽花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在民族文化沉淀之后的一种突破与革新。它的成功不仅代表了其作品的成功,还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民族舞蹈作品的新走向以及民主舞蹈作品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本文从花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入挖掘花灯艺术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安徽花灯舞动作上、表演形式及音乐节奏。花灯动作特点幽默诙谐,打闹滑稽,动态造型都惊险刺激,更多的自然性,内含着对母系的崇拜。花灯动作有独特的美感,女性舞蹈内秀,清新淡雅;男性舞蹈洒脱,幽默。在表演形式上花灯贯穿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很多情节性歌舞小戏,多是表现劳动,爱情及百姓日常生活。在音乐节奏明快,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郁,融舞蹈、戏曲为统一体,淳朴真挚地反映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都寄托在年年岁岁的民俗花灯活动中,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