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寻
——以《雨巷》教学为例

2020-12-07 18:25:43梅杨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梅杨

(黔南州都匀市第一中学,贵州 黔南 558000)

作为必修一第一单元新诗的第一首代表作,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新诗的“新”,以及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朦胧美。美感本来就是很抽象的经验的体认,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朦胧美,显然借助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是行不通的,那如何让学生理解“朦胧美”,那首先要探明作者是借由何种路径来表达这种美感的,那就需要带领学生去寻找意象,感知意境,从而探明象征手法。学生在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后,大致才可以想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情调,可是他们会发现这些情调似乎都可以猜想到,但一追究具体所指,就如坠云里雾里了。到此时,学生才会感知到诗中意蕴深厚的朦胧美,而探其美感的原因,是因为文中意象具有了象征的意义。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四大环节:初感知,析意象,明手法,探主旨。这四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路清晰、逻辑顺畅的学习路径,力求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提升中,达到感性经验的飞跃,以此促进课堂的深度学习,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教材图片为载体,进行情景式导入

笔者利用教材左上角的作者图片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经历与其作品之间的关联,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片段1:师:请大家关注教材左上角的图片,在这张图片中,同学们能够看到些什么?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戴望舒似笑非笑的脸庞,看到了他透着笑意却略显忧郁的眼神。其实从戴望舒的经历来看,他童年的时候经历过天花,因此脸上留下了诸多瘢痕,由此他自小就有一种自卑感,但自卑的他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我们都知道,一个自卑的人是很难向别人直接吐露自己的心声的,所以此时诗歌就成为了他寄寓他复杂情感的理想场所。那我们现在就跟随戴望舒,走进雨巷,去倾听戴望舒内心那隐秘的,难以为外人道的故事吧!(雨巷)(教师板书)

二、以诗歌文本为主体,设计活动递进式领悟美感

笔者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本首诗歌,让他们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读完以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感受到文中所表现的那种孤独、忧郁与凄清。之后的环节中,让学生探寻文中的意象,由于有了前一首《沁园春·长沙》中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能轻易找出文中意象:“我”、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雨。然后,展示《雨巷》意境图,着重带领学生领悟文中主要意象,并感悟主要意象特征。

师:这条悠长寂寥的雨巷不论从色彩还是光线来看都渲染了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但就是在此悲伤、寂寥的大环境中,作者还期望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且还非得是结着愁怨的,悲愁进一步得到渲染,但作者却还在继续营造气氛,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幽暗雨巷中唯一出现的一抹亮色的姑娘却与“我”渐行渐远,最后居然还飘走了,“我”的目光所及还得是颓圮的篱墙。作者写到这,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诗歌里那种浓浓的悲愁与忧郁了。可是诗人仍觉不够,文中的“我”最后竟还希望再“飘过一个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这就意味“我”刚经历过的痛苦与忧郁还得重新来过,此时,忧郁被渲染到最大化。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是怎样的“忧郁王子”能把悲情渲染到如此极致。(插入作者简介)

师:诗人明明已经逢着了丁香姑娘,但最后还是希望再飘过一个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真的存在吗? (插入写作背景)

生:不存在。

师:丁香姑娘不是真的存在,那她指什么呢?

生:这个在幽暗的雨巷中唯一出现的一抹亮色——丁香姑娘的出现让作者内心心生波澜,是作者的期待,但最后这个丁香姑娘飘走了,又代表某种东西的破灭。因此,我认为丁香姑娘是理想、希望的象征。(引入“象征”的概念: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三、“主旨探究”课堂思辨加深学生感悟朦胧美

象征手法中借助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抽象概念和思想我们大致能猜想出来,但是一旦具体深究其确切内涵,却又让人感到朦胧难辨,而这恰恰是象征手法所特有的朦胧美,那种有所指而又不知其所指的意蕴深厚的美感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借助主旨探究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象征手法所体现出来的朦胧美。

片段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象征意味。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说说你们小组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混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一个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 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教师总结: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美丽高洁的丁香姑娘,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我们今天撑着一把油纸伞,追随戴望舒徘徊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见证了他与“丁香姑娘”的相遇与离别,见证了他的忧郁与渴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只是作为见证者而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何尝不是诗中那个彷徨在雨巷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我”呢?曾几何时,我们也曾去到那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渴望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即便知道她会消逝,但仍不轻言放弃。所以,《雨巷》不仅仅讲述了戴望舒的故事,也讲述了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