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师璇 刘霞
(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3.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公立医院要在突发状况影响以及新医改背景下的双重压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价值管理,关注医疗工作含金量和医院营运效率,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型和精细化管理转变。管理会计可服务于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利用相关财务、非财务信息,有机融合财务和业务活动,在医院规划、决策、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发状况下,公立医院需快速判断形势,打通医疗机构应急情况下内控管理的壁垒,最短时限内完成医院应急流程再造工作。医院财务部门作为重要的资金保障机构也需要迅速反应,在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的思想指导下,完成“制动”与“转弯”。
1.发挥管理会计专业性,快速制定应急财务内控管理。在应急条件下,根据防控和治疗需要,采取灵活机动的财务内控管理措施。
2.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入驻各应急管理小组,例如物价管理人员入住医疗救治小组,同一线人员共同“战斗”,为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专业帮助;财务会计人员入驻后勤、生活保障组,加快应急专业物资的入库、领用和款项支付。
3.深入临床一线,派驻财务人员入驻门诊及病房,建立突发状况下应急收费、票据管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要求。
4.大力发展电子缴费、无接触支付等信息技术,同时配合缴费方式、流程的转变,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
(一)制定突发状况防控专项激励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审批
制定本单位突发状况防控专项激励方案,重点鼓励对突发状况做出重大贡献人员、科室,制定为医院迅速恢复日常诊疗活动主动作为、快速响应的激励政策。突出价值链中人员价值贡献的薪酬激励变革
(二)发挥预算调整的作用,在经过必要的上级审批流程后,加大应急相关重点领域和业务系统以及费用支出,同时做好支出的风险防控和管控力度,进行特殊资源的特殊配置。
(三)要同设备、耗材、药品、物资、外包服务供应商建立联动机制,有效支持医院突发状况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和期间各项相关服务质量的保证。在突发状况常态化情况下,为了预防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出现,医院要在调整战略规划,同各方面为医院提供物资、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建立联动和帮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公立医院内外部压力与日俱增。尤其面对突发状况的重大挑战,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非盈利组织,不仅不能通过提高服务价格途径来增加单位价值,而且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刚性支出”。因此公立医院继续改变粗放管理、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全面梳理医院内部价值创造模式,通过业财融合的方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发展。
1.降低预算方面业绩评价指标影响度。受突发状况影响,导致公立医院预算方面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发挥原有作用,因此公立医院应该减少业绩评价体系中预算方面的评价指标权重。
2.加大以标杆医院为横向对比的业绩评价指标影响程度,受突发状况影响,历史指标的衡量不具有合理性,应适当增加横向对比业绩评价指标影响程度。
3.增加主观业绩评价应用力度。突发状况中涌现出一批医护人员主动冲在救治患者第一线,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该加大以此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评价指标和权重。
(一)分析管理报告不同层面使用者,明确报告分类
在应急情况下医院管理流程经过重塑,管理报告需要面向不同责任中心。主要分为防控指挥小组、其他各防控小组、业务科室—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二)针对不同层面使用者需求,建立分析指标,提供不同使用者参考的管理会计报告
1.针对战略管理层即应急指挥小组的报告主要为突发状况收入支出报告、财务状况分析报告。主要指标为:突发状况有关收入;突发状况有关支出;资产状况分析、采购分析、库存分析、人力资源分析等。
2.针对经营层面,主要是各级应急业务小组的报告主要为设备使用、药品、卫生材料使用情况监控、经营情况报告。主要指标为:应急设备使用率,耗材成本、人员成本分析;药品使用、和库存;医疗物资储备情况、使用效率等。
3.针对业务层面,主要是各病区病房报告为运营效能、成本分析报告。主要指标为:门诊人次、科室设备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人均医疗收入、药品、耗材占比等指标分析。
综上,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会计对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尤其是突发状况下医院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同时应意识到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特定功能并不容易,需要摒弃老旧观念,促进财务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统一,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打破管理屏障。另外还应该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业财融合的文化氛围。只有通过医院管理内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挥管理会计在公立医院突发状况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