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明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黄梅戏剧团有限公司,江西 九江 332500)
黄梅戏唱词的一大特点是融汇安庆方言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了我国特有的地方民俗特色,这样使得戏曲表演老少咸宜,受众面更广。特别是黄梅戏的旁白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唱腔轻快,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加广泛的激发关注的共鸣。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梅戏唱词的语言特点进行阐述。
黄梅戏的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需要完美的把握不同字的声母的发音,比如说这常见的鞋、吃、街等字。在安庆方言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南方地区的语言特点以及北方地区语言特点的融合,这就让唱词显得十分的生动形象。因此,黄梅戏的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需要根据表演的实际情况来自己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这么说,对于黄梅戏唱词,它的一些声母发声的特点不仅符合乐理要求的特点,还显现除了浓厚的方言特点。这也是用方言作为黄梅戏唱词时,黄梅戏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重要原因。
黄梅戏是以湖北黄梅县采茶调为基础的一种戏曲艺术,它之所以能够从地方小戏到被全国人民所喜爱,其原因是在保留地方方言特色和民俗精髓的同时,更加凸显乐理上的合规和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生命力更加旺盛,易被群众所接受。作为黄梅戏十三韵就是这样子的。按照十三韵的要求,黄梅戏在演唱过程中的押韵包括三种情况,第一,韵母一样;第二,韵母不一样还是韵腹很接近;第三,韵母元音不一样,但是韵尾一样。因此对于黄梅戏的表演者来说,他们在上台表演的过程中 不仅要做到合辙押韵,符合乐理需要,还要向观众们展现出黄梅戏这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的曲种的独特的唱词特点。
从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来说,它是具有抒情风格、嬉谑特色的小戏,黄梅戏是以采茶调为基础的。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取其精华将以利用,这才变成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熟悉的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经过历史的变迁,唯一没有变的便是黄梅戏的灵魂。黄梅戏的艺术语言和它所依赖的音质表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特点,只有艺术语言和音质表现完美结合,才能展现出黄梅戏语言独特的韵律美。
在黄梅戏的唱词中,地方俗语以及歇后语使用的非常多。这些地方俗语有的是赞颂亲情的珍贵美好,或者是抒写人间百态,亦或是纯粹地插科打诨,活跃现场气氛。比如说顺口溜和绕口令等在小戏中使用的非常多。即使它们在展现任务形象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表达故事情感等方面没有什么作用,其本身也没有什么说教的大道理。但是有了它们,黄梅戏整体的趣味性、诙谐性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便会被体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尤其是在正戏中加入一些俗语,这样会调节现场气氛,让观众们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曾经有人说,黄梅戏过于俗气,难等大雅之堂。这种说法其实说的是早期的黄梅戏,黄梅戏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的确在一些曲目有一些比较粗鄙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刚开始黄梅戏是为了让民众在农忙之余的闲暇时刻放松,因此要和民众的需求相一致。在黄梅戏走入城市之后,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黄梅戏的创新与改造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表演者做了大量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改编,进一步补全黄梅戏的大众性和通俗性,并且积极地向其他戏曲学习,增加传唱度。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和重新呈现,在充实艺术观赏性的同时,将黄梅戏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就黄梅戏的道白来说,最开始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形成的。从黄梅戏的舞台方言角度来看,可分为古装戏、现代戏、生活小戏。在使用舞台方言的方面,这三者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古装戏主要是以古代生活为基础的,因此古装戏的道白有着浓厚的古代风格,尤其是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京剧的一些特点,就让它有了和京剧类似的韵白;而现代戏是以现代人们的生活为基础,在方言中夹杂着一些普通话,因此现代气息浓厚;而生活小戏则使用的方言由于包含了较多的绕口令、顺口溜等,它并没有特意地对语言的韵味进行强调和调整,这就让观众感觉到无比的亲切。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黄梅戏唱词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虽然说黄梅戏唱词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不过它在内容方面也有所改进。在如今,黄梅戏唱词的语言进行不断地改进。也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身为黄梅戏得到演出者,应该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在继承的基础上将黄梅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