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爱华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逸夫小学,江西 赣州 341400)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奇、有趣事物感兴趣的阶段,写作过程中也不例外,老师将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写作条件支持,能让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构建完整的写作体系,让学生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素养。但要想实现此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指导,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第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趣味的写作环境中,才能够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找到写作的方向。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写作过于固化,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局限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不用提写作能力的发展了。将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够借助自身的直观、形象、丰富素材等优势,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写作的难题,如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缺乏写作思路等,传统教学中,对写作中的难题突破难度较大,即使能够突破,也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会占用过多教学课时。而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的难题,促使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古诗文时,老师可以将与古诗文相一致的情境转移到大屏幕中,让学生说下自己想象到了些什么,在学生相互表达中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探究学习欲望,想要知道作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哪些不同,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在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通过对当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虽然非常喜欢参与各种活动,但在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围绕参与活动写一篇作文时,学生们都面露为难之色。之所以存在此种问题,是学生不会从大脑中提取写作素材,缺乏写作灵感,难以在作文中表达情感。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情景再现,将大脑中参与各种有趣活动的场景唤醒,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找到创作点。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则可以对学生们大脑中的图像资源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情境中,重新塑造已经模糊的记忆,让学生对整个活动的情境进行完整的梳理。
通过对那些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调查,他们之所以比其他学生优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课外阅读。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只有进行大量阅读后,学生才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语言素材,并将之进行内化和吸收。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量都比较少,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提升比较慢。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网络中的资源,让学生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展,积累更扎实的知识。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从小养成课下自主阅读的习惯,并真正感受到阅读给自身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真正的“悦读”。
比如在写作“亲情”这类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亲情相关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对其中的描述内容、情感及视角等进行了解,从中积累语言、写作等素材,并将阅读中涌现出的新的情感、想法及启发等记录下来,这样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如在写作“保护环境”这类主题作文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此感触不是很深,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环境受污染后对人类、植物、动物等影响的视频,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接下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此类的文章或材料进行阅读,及时做好素材的积累工作,让学生写出更加有深度、有质量的作文。
学生写作过程中,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只有通过细致、深刻的观察,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平时都缺少观察的意识,即使进行观察也无法抓住观察事物的特点,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没有内涵,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彻底丧失写作兴趣。因此,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写作“花儿”主题作文时,老师可以将课下多角度拍摄的图片和网络中搜集的图片,或者短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从花儿的颜色、形状、长势等多角度观察,掌握丰富的知识,让学生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课文时,这是一篇对黄山石头“奇”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但学生在读课文时,很难感知这一点,此时老师可以将黄山的奇石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及图画进行结合,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强化其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写作指导,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要对其运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根据学生写作中的问题精心设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强化写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