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0-12-07 18:25:43辜会平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辜会平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第三中学,江西 南昌 330200)

一、新课标下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一)全面发展原则

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高中数学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导致我国当代高中生群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给学生长足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时,不仅要重视引导其扎实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能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要求。其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取理实结合教学法,鼓励学生勤于动手,促进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思维与理论分析能力。

(二)共同进步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下,广大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效率等方面,漠视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核心引领人物,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生高效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实施基础,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坚持共同进步这一原则,树立学习意识,结合教师专业知识,切实提高其执教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环境

现阶段,影响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质量和这些影响因素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因此,想要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理应是重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表示教室内部的自然环境,如装修布置、空间分布、室内声音、采光、通风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课堂的空间环境。教师可通过营造良好物理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步入”真实有趣的数学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图形的知识点时,可将五颜六色的各种图形剪纸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中,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宛如进入到五彩斑斓的图形世界。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点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氛围不再是压抑的,学生更加迫切想要探究隐藏在各种图形背后的数学奥妙。其次,还可给学生展示一些用卡纸制成的图形道具,让学生拿在手中进行直观观察,此时,拿在手中的图形就像玩具一样有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这会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数学课,心态也会随之发展改变,更加专心投入到学习数学知识中,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2.建立文明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以前,教师为了维护自身威严,总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课堂纪律严明,只要学生犯错就会被罚站、被扔粉笔头,教师总是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惩戒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自尊,学生也是一样的,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尊重,呵护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就需要教师适当放宽政策,活跃教学氛围,建立良好师生、生生关系,给予学生信任和关爱。相信学生在文明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会高举思维旗帜,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知识当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最终实现让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助力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其中备受教师和学生青睐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其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确保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探索和内化知识,将其转变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应用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助力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获取和学习知识,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散发思维、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兼顾了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和讨论,发表自身独特观点,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例如,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本课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列表、描点、连线的方式刻画指数函数图像并基于图像研究其性质。由于a 所在范围不同,指数函数性质不同,想让学生清楚辨别不同界定内的指数函数性质,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并给学生明确分工,学生甲画a>1,学生乙画0

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需要教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创建出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在增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