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兰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山东 东营 257000)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重点在于学生发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培养个人品德,同时还要注重结合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合作与自主发展相协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所受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为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本质上,核心素养理念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趋于一致。在实际教学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的,基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未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所以自身理解能力有限,道德和法治核心素养尚未发展。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对所接受的知识单纯的记忆与背诵,不能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到深入理解,更无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种有限的理解能力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当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仔细研究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核心素养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解读能力,并且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人教统编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游览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从而向学生解读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密不可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听授制度日渐显露出其弊端。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知识的来源全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无法进行课外拓展。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情况下,教师通过课堂分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探究与合作,使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进而理解理论知识,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从而将道德与法制核心素养完美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成长方向。比如在学习人教统编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我们一起来》这一课时,为了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团结的力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三人两足”的趣味活动,通过设立目标以及奖励,使学生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游戏的趣味性,学习更具有有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理解了“团结”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下培养了自身道德核心素养,提升了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的求学态度至关重要。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产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构建课堂环境时才能得到积极响应,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课前引导,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具有主观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全面理解道德与法治核心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把握能力。在教育环节中教师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安排学生做合适的角色扮演,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趣味,而且能够使学生立足现实解读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法,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结合现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以动漫卡通为优先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注重对动漫人物作讲解,在教学中运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知识对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形成是非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品和法制观念。比如,在讲解人教统编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这一课时,通过播放小动物的短片,要求学生进行对比,找出那些小动物是有精神的,哪些没有。提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类小动物,在对比中突出教育主旨,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把精神面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书本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导入、学生分组交流探讨以及多媒体数字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融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