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新丽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广西 崇左 532200)
版画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研究版画的审美特点有利于人们发现版画地价值,在有效保护版画艺术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科学利用,结合其他 艺术门类与美术教学,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倡和弘扬。版画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如我国早期的蚀刻版画、木雕版画等,正是这些多样的艺术形式,增强了版画的艺术表现力。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会经常见到版画。小学可以通过开展版画教学,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升美术教学的趣味性。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2]。版画发展源远流长,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根据版画艺术的特点可以将版画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石膏版画等;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电脑版等;按照制作技法分:凸版版画可分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而凹版版画可分为:凹雕版、腐蚀版、美柔汀版。
版画的创作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并且不仅仅是局限于思想上的联系,更是一种触觉能力上的飞跃。例如在小学美术教育低龄段版画学习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纹路,利用这些材料拓印到纸面上留下纹路的一个过程则是由触觉感受转换到视觉感受的反应,打破了以往学生只是通过观察获取的生活经验。
相对于传统的水粉画、油画、铅笔画等,版画的整个制作流程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技术性,尤其在创作之前,工匠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在进行版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对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开展版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应用多样化的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智慧在于他们的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版画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学生在创作版画的过程中大大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小学版画教育一般使学生沉浸在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感知能力来完成自己作品的乐趣中,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稚嫩的创作手法恰巧会形成带有自己特性的美术作品。版画的制作对释放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提高创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应积极开展多样性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教学的多样性应注重从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几方面入手,注重版画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认识版画专业性,从学习与创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首先,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的多样性教学应主要体现在工具箱方面,版画是艺术长期以来在传播功能上的巨大作用都是版画自身实践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注重多样化教学和突出实践性,通过具体的版画艺术特点、版画分类、传统技法与创作新Neri 等多种方式凸显版画的价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和了解版画的艺术价值;其次,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多样性教学还体现为版画的创作。当前学生的版画创作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受到教师的指导过多缺乏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学生对创作的流程、构思的表达、如何选材等方面都没有自主意识,单纯的是依靠教师提供素材和资料,因此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学生创作的多样性指导,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寻找自己的思路和突破口,在选材和构思等方面帮助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学会自己选材,学会自己构思,学会将自身的情感进行合理的表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寻找符合自己定位的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视觉图像大量涌现,刺激了人们的视觉;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获得心灵的放松。版画艺术具有诗意美、哲理美等审美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和对情感意义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分析经典版画作品,带着创作版画的目的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欲望,表达主观意愿,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学习版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感知能力和提高其艺术修养。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希望在以后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版画这一块可以得到大家的重视,使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