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海涛
(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本溪 117000)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所运用的范畴越来越广,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近几年来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愈加看重,与传统的学科相比较而言,这门学科的可操作性较强,传习内容也更深透,所以老师在教学思维和模式方面也要做出改善,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教授。信息技术老师要更新授课观念,改善方式,使讲堂上的互动方式更丰富,让同学们真正变成讲堂的主体。以下就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子,叙述怎样在授课的时候增强师生互动。
素质教育讲求让学生作为讲堂的主体,虽然很多老师在现实授课的时候也在不停地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方式,但常常流于形式,还是习惯于老旧的老师教同学们听的方式,大多数学生既不习惯也不主动跟老师交流。有时候老师会采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强迫同学们参加互动,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反而让讲堂的氛围尴尬起来,甚至一些同学还会出现抗拒心理。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讲堂上的主体吗,主人翁意识不深刻,就会让讲堂互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存在问题,收传统授课方式的潜移默化,殊不知并不适用于当今的讲堂上。
老师在现实授课的时候对互动的频率会把控不均衡,极可能产生两个极端的现象,要么就是全凭同学们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最后难以控制,要么就是老师一讲到底,没有任何互动和交流,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有些老师为了极大地展现出同学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发挥,造成讲堂上没有确切的主体,出现混乱。虽然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作为讲堂上的主体,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完全把讲堂交给他们,老师作为指导者,讲堂上的节奏和流程须要他们来把控。也可能是因为老受传统授课思维的影响太深,一时难以改变,没有充分地起到指引学生的作用。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大,并且学习节奏很快,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没有语数外等学科浓厚。因此老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科学的载体,以带给同学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互动教学的效果更好。老师在授课中可以借助机台位置,把同学们分为4 到6 人的学习合作小组,合作研究和分析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载体让他们在学习中的交流更为有效。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还要着重营造互动式教学的愉快气氛,积极引导同学们投入到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只有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才能有效果的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微互动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在信息技术授课的是后续,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发挥对学生的指导功能,结合要点启发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引领逐层深入地研究问题,获得答案,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例如在“申请与使用免费电子邮箱”的教学中,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自己尝试独立申请,按照哦提示的步骤完成整个邮箱的申请过程,不直接教他们如何申请邮箱,而是让他们按照步骤的提示,自己尝试去独立完成,遇到难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研究,继续申请直到完全掌握申请要领。这个过程既是对同学们启发引导的过程,又是他们提升自主学习与互助研究能力的过程。
要提升信息技术讲堂授课中师生互动的效率,首先老师应该制订完整的规划,根据授课内容准备好互动素材,最好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以增强讲堂的代入和趣味性。比如在《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材中,学习IT 技术有关内容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黑科技”,老师可以先列出一些例子,比如电动牙刷、蓝牙音箱等等,这些都是日常中经常看见的东西,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然后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去找寻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黑科技,然后跟同学们一起分享讨论。通过采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训练同学们用关键字在网上搜寻信息的技能。再比如学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课程时,可以针对教材里的例子,设计出一些教学问题,多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只是表面的一些知识,通过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可以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探索,还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需要注意,课件的内容和问题必须要紧扣书本,并且展开一些延伸,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在交流的时候无意间也增多了自己的知识贮备,对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影响,还可以解决日常中碰到的现实问题。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见,信息技术是一个相比较而言互动性更强的科目,老师需要在讲堂上和同学们有交流和推究。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希望老师们能使用有效果的讲堂互动举措,展现出同学们的主体地位,老师也要充分地发挥出指导作用,把握授课内涵,紧扣教材要点,对每个环节进行优化更新,以提升授课效果,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