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吉林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满族打牲乌拉文化背景下,保留了大批非遗保护项目,学校自2009 年起,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引进校园,留住满韵遗风,对旅游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先后引进了“满族珍珠球”和“满族说部”等两个国家级项目,聘请8 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专家到学院讲学、传授民间艺术和指导制作工艺,建立了“辉发满族剪纸大师工作室”,被吉林市文化局授予“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基地”。
本校聚焦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秉承“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和应用”的理念,针对满族在现代社会逐步消亡的现状,系统的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的活态传承活动,形成了“区域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理念,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了“一主二师三平台四融合”的多元化非遗校园传承模式。
本校以专业建设为主体,由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组成二师教师团队,利用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大赛平台三平台,四融合为融合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大赛建设和二三课堂建设,构建了多元化视野下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中的活态传承模式。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中活态传承的主要内容
1.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在旅游系成立了“非遗教研室”,在建设满族文化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专业核心课《北方民俗学》和专业选修课《满族剪纸》、《满族布贴画》,面向所有旅游类学生开设。围绕二、三课堂建设,组建“满族珍珠球队”、“满族说部协会”等学生社团,涵盖5 个门类6 项省级1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
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室,展示满族非遗文化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承担面向全校12000 人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满族文化校内实训课程。改编导游词,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说部中的《萨大人传》和《红罗女》等片段融入长白山景区和镜泊湖景区讲解词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满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3.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围绕满族非遗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承担社科基金1 项,省级科研课题 7 项,发表论文 5 篇;自编并正式出版教材《图说冰雪吉林》;建立“剪纸大师工作室”。
4.参与国家级课程资源库《非遗手工坊》的课程建设工作,将省级非遗项目辉发满族剪纸和松花江浪木纳入课程资源库。
5.参加非遗作品大赛,以赛促教。
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二等奖,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参加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以非遗传承和剪纸衍生品为理念的《非遗定制》和《剪映世界》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优秀奖。
(一)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很难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
信息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很难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迭代升级,非遗传承人的群体规模小,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不足。
(二)传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很难体现地域特色非遗文化。
省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忽视满族地域特色文化传承责任,在课程设置中缺少能够体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模块。
(三)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融合。
许多非遗的校园传承仅仅停留在教学方面,缺乏非遗与课题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特别是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
(四)传统的非遗传承仅仅停留在校园层面。
没有与实习实训相结合,非遗的传承没有走出校园,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一)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通过培训学生群体扩大准传承人的规模,在学生中寻找有意愿者作为传承人精细化培养。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和二三课堂的学团建设,通过满族非遗社团活动带动文化传播效应,组建非遗传承大师团队。
(三)与相关科研部门合作,围绕满族非遗传承的模式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加非遗大赛,以赛促教。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将非遗的衍生品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融入人民生活。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实习实训,开发非遗旅游纪念品,编写含有满族非遗的导游词,真正服务景区,服务社会。
在实践过程中,本校构筑了“一主二师三平台四融合”的多元化非遗校园传承模式。
(一)传承角度新,将传承与旅游专业相,以专业建设为主体。
将满族非遗的曲艺表演形态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其经典选段融入《吉林导游》课程中,旨在培养地方旅游专业人才讲解并将成熟的节目带入到旅游景区中,并在景区讲解词中加入满族非遗的内容,使满族非遗的常态化传承传播与旅游专业结合起来,开创了传承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新路。
(二)传承链条新,将传承与产学研相结合,由传承人与教师组成复合型团队。
满族非遗的民间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形成“传、帮、带”的新型师徒关系,聘请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和传承人,通过民间传承人——满足说部教学基地——其他中小学这样一个链条,实现满族非遗的活态传承体系。
(三)传承渠道新,与多元化传承途径相结合:
用“非遗”传承非遗,制作满族非遗系列剪纸、满族非遗系列布贴画;排演满族非遗情境剧;制作满族非遗动漫等多种艺术手段演绎满族非遗,达到满族非遗传承传播多元化创新传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