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探讨

2020-12-07 18:25:43张爱彬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张爱彬

(山东省广饶县广饶经济开发区花园小学,山东 广饶 257342)

前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比较差,很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而沾染到不良行为习惯,养成不良道德品质。同时小学阶段正是养成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极为重要的。

一、立德树人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立德树人作为一中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育趋势的教育理念被发展了起来。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探索欲,他们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无论是好的和坏的事物他们都学得很快,因此,在小学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德育的必要性,都对“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句话耳熟能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这句话不谋而合和,指明了我国小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立德树人更是贯穿其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进行该课程开展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要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把握好课程的基本发展方向,促进小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道德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道德核心素养,让小学生明确知道面对问题或事情的时候如何去正确处理,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纯理论性的教学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选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进行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进行主动思考,收获经验。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可爱的动物》内容的讲解时,笔者通过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和小动物相处过?是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小动物并积极发言,和其他同学分享观点。随后笔者通过为学生播放短视频和展示图片,提问学生“视频中的小猫发生了什么?视频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如果你是视频中的小朋友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和总结。随后笔者为学生讲述了如何友好地与小动物相处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对错,学会如何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基本上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实际上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割裂开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无法将已有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实际生活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拥有切身感受,优化教学中的德育效果。

笔者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述规则一课的内容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场景为放学后的校园门口,事件为放学后有的小朋友着急回家,不遵守规则,不听从教师的劝阻,插队上车将老奶奶撞到的故事。分别邀请小学生扮演家长、老师、学生和老奶奶,故事扮演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对其进行点拨,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和尊老爱幼和美德。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而《道德与法治》中的德育内容更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对此,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对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在开展“父母的难处”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在家都会做什么,帮助父母做家务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可以进行家校合作,开展“我和父母换角色”的活动,在周末的时候,让学生扮演一天的家长,体会家长平日生活的不易,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结语:所谓立德树人,品德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一定要对其高度重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对小学生品德的培育一步步落实到每一节课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真正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品格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