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中式英语”探究

2020-12-07 18:25:43谢文婷张景伟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谢文婷 张景伟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国际沟通与合作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媒介作用。而口语正是实实在在地要求学者具备“输出”能力,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内心的概念与理解,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讲绝非易事。由于母语的习惯对二语习得起到了阻碍作用,也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定义的语言负迁移理论,“中式英语”成为了在母语引导下的一种“中介语言”,这种英语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要想改善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中式英语”频出的现状,对其表现形式及形成因素进行剖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中式英语”现象具体体现

(一)词汇运用

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环节,对词汇的掌握量及运用熟练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听、说、读、写的水平。而英语词汇多含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现象,无法与汉语词汇一一对应,即使词义相同在选词运用上也大相径庭。因此错误的词汇使用现象层出不穷,例如:

1.搭配不当:say,speak,talk 都具有“说”的含义,当我们遇见一个外国人总想先问一句“你会说中文吗”,于是脱口而出Can you say Chinese? 而正确的选词是speak,speak 才能后接语言。

2.词义误用:“我把手机忘在公交车上了”我们习惯性说成“I have forgotten my phone on the bus.” 不过“I have left my phone on the bus.”才对,这里的忘记实为落下,因此leave 更贴合原意。

3.硬套词义:在餐桌我们向他人推荐菜肴时会说:This dish is quite delicious,please eat a little! 但实际上推荐他人品尝应该说Please try some!

4.累赘添加:寒暄时常问道“近来你收到儿子的消息了吗?”Have you heard any news from your son recently?其实any news 属于重复词义应该删掉,heard from somebody 已经具备收到某人消息的含义。

(二)语法方面

语法让我们获得了对语言系统性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当代大学生的口语总是包含各种各样的语病,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主谓不一,包括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形,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的相应变形。如“政治是我最喜爱的科目”,Politics is my favorite subject.这里很容易将politics 当成是复数,从而将is 误说成are,殊不知politics 作为学科来讲是单数名词。

2.关联不当。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使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于是口语中也出现了“Because……so……;Although……but……”这样的句式,但在英语中相关联的词语是不能同时出现的,有because 无so,有though 无but.

3.随意搭配。英语中很多动词后是接固定介词或词型的,如agree with somebody,want to do something 等,可总有人说成I agree to you.I want eating an apple.

4.语序混乱。中国学生习惯按照汉语的语序选词连接翻译成英语,如“我觉得我不行”习惯被译成“I think I can’t”,事实上正确说法为“I don’t think I can”,把否定词放在前面才更符合英语口语习惯。

5.语态失衡。英语常用被动语态去表达一些客观、非人为、间接的语句。而中国人习惯用主动语态,这往往造成了主语选择不当或主语缺失现象,如“钱买不来快乐”,很多人会说:“Money can not buy happiness.”而钱却不能当作主语,与其纠结主语的选择,不如用被动语态准确译为:“Happiness can not be bought with money.”

(三)语音语调

我们在中式英语的语音语调里可以找出很多汉语中普通话的痕迹,是因为中国学生在母语汉语的影响下无意识地用汉语的发音方法去拼读英语,汉语音节界限分明,结构简单。因此他们很容易忽视英语口语中重读与轻读,张口大小,连音与吞音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音标混淆。英语音标中有很多读音相近但实则不同的例子,如把/æ/误读成/e/,把/θ/ 误读成/s/,以至于读bag 和beg,think 和sink 时听起来毫无区别,但发这些音时嘴巴开口大小,牙齿与舌尖相对位置都有微妙的差别。

2.长短一致。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很容易忽略长音,就像是在发短音一样,如/i/和/ɪ/,所以要想知道他人说的到底是sheep 还是ship,beat 还是bit 还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加音减音。由于对一些少见或拗口词汇的发音掌握不准确,致使很多单词以加音或减音的方式读错,以sixth 为例,它的正确发音为/sɪksθ/,但多数人会将末尾/θ/ 去掉读成/sɪks/,当sixth 末尾加s 变成sixths/sɪksθs/时,又常被误读成汉语中的 siksesis.

4.重音混乱。重音是生成音节的语力强度,同一个单词的重音不同可能导致意思不同,一句话的重读单词不同也会导致句意偏差,因此一个单词的重音要突出,一句话的核心单词要重读,可中国学生习惯将每个音节都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节奏、响度、语气、声调都没什么差别。让听者无法断定重点。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一)中英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博大的概念,语言中处处透露着文化的因素。中国大学生往往对英语母语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熟悉,中英文化习俗的差异使我们用中国文化的习惯去理解或使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英语母语者多用:“How are you?”“It is a nice day,isn’t it?”等作为寒暄语,而中国人却喜欢用:“你吃过了没?”来打招呼,可“Have you eaten yet?”会令他们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呢。在一些学生说成语时,也会因文化差异令西方人费解,如“望子成龙”被很多人译为“expect his son to be a dragon.”这在英语母语者看来实在奇怪,因为龙在他们看来不但不是吉祥物还是个怪物,是个贬义词。此外,中国人还喜欢在日常交流中询问年龄,工资,婚否等话题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但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询问起来是不礼貌的。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深受思维的支配。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导致不同的语言习惯。中国人重视直觉经验,善于想象依靠直觉,而西方人重视科学实证,善于逻辑分析推理,这在语言上直接体现为汉语重意合,句子的功能和层次处于次要地位,只要他人可以意会就好。英语重行合,句子的结构形式要严谨统一并符合语法规则。这使得“中式英语”口语往往先因后果,先主后次,先推论后假设。修饰成分放到左面,句子习惯性向左伸展,重心偏后,常用简单句。但英语常用复合句,句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以主谓宾结构为主干,借助连词,从句等进行修饰扩展,使句子各个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汉语中也不涉及名词的单复数变形,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形等,因此上述提到的口语中主谓不一,语序混乱等问题都与受思维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联。

(三)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

中国的大学生普遍学习英语长达十几年之久,我所说的语言素质也就是指在十几年的学习中学生的英语积累高度,在口语方面体现为词汇的掌握量,语言的流利度及对英语口语者所在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一次针对本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不到一成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不存在“中式英语”情况,并且很肯定地说自己可以熟练应用英语语法和词汇。有六成的调查对象觉得英汉两方各方面差异很大,并且对西方国家了解有限,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跨度很大。超九成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英语思维深受母语影响,难以有效形成,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中式英语”现象比较严重。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中国大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存在缺陷,并缺乏自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改善“中式英语”口语的建议

“中式英语”作为在母语引导下的一种“中介语言”,是一种必然存在的语言现象,因此想将其杜绝不大现实,但可以尽量减少。对学生主体而言,建立跨文化思维模式是重中之重,这首先要求我们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和语言习惯,然后从源头上开始理解并运用他国语言输出方式,这对于解决口语语序混乱,禁忌语委婉语等问题有很大益处。受地理因素和环境的限制,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例如:国内外期刊,英文歌曲电影,英语学习APP 等,也可增多与外教老师沟通的机会,做到多听,多看,多背,多了解。最会,学生要放下“面子观念”,大胆表达,勇敢面对错误并及时改正,才能多积累。对教师群体而言,应该在教学中引入中英文化、习惯差异来对比分析,引导学习自觉发现区别所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更加灵活地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中式英语”现象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深入分析,对症下药,力求减缓,其中学生们的内在语言素质因素不容忽视,有待提升。各高校教育者也应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克服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