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2020-12-07 18:25:43张鹤怡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张鹤怡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劳动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亟需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因此,笔者从提出背景、学术定义、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实践路径五个视角来梳理劳动教育的现状,希望后续能涌现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劳动教育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劳动教育在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贯彻执行。而最终目的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对其分步骤细化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据此,本文进一步将其拆分为以下五个子问题:(1)劳动教育的提出背景是什么?(2)劳动教育的学术定义是什么?(3)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4)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劳动教育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二)文献样本

笔者结合研究问题,通过翻阅文献并尝试实验性检索最终确定检索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and 实践;劳动教育and 新时代。

为了进一步排除不相关和不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确保筛选工作的准确性,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审查和排除从而确定入选标准:

a.纳入的文献必须包括劳动教育的一个或多个视角:提出背景、学术定义、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实践路径;

b.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均须涉及;

c.鉴于文献研究的时效性考虑,文献检索年限确定在2018 年至今。

通过初步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剩余中文文献113 篇,外文文献37 篇。然后通过进一步浏览摘要,排除书评、专栏介绍、工作心得等,最终将中文文献数量删减至28篇,外文文献数量删减至25 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的方式,得到符合要求的40 篇文献(20篇中文文献和20 篇外文文献),并从提出背景、学术定义、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实践路径五个方面进行编码。

二、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视角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初步梳理发现,绝大多数文献对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其次是对现实意义、学术定义和提出背景进行研究。总体来看,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实施路径方面,在相应的理论分析、相应理论的概念、结构和内涵的深入剖析上呈现缺失的态势。

(二)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2018 年及以后劳动教育在国内的研究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及加强劳动教育。此外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因此这种趋势在2020 年有望继续保持。而劳动教育在国外的研究趋势在2018 年处于阶段性低谷,2019 年的文献数量有所回升,预计2020 年的研究变化趋势较平稳。据此可知,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近年来变化较稳定。

三、劳动教育研究现状系统性分析

笔者在对目标文献的全文进行阅读与归纳的基础上选择从提出背景、学术定义、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实践路径五个视角来梳理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提出背景

劳动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被提到过,但在选定的文献中,即2018 年至今的文献,涉及的背景都与新时代有关。这部分文献中的背景阐述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宏观的政策角度和微观的主体角度(如,学生)。

从宏观角度来看,张志勇和杨玉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加强劳动教育做出诸多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甚至总体缺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1]韩国学者Jeong Rok Oh 和Cho Hyun Park 从劳动教育的立法政策角度阐明劳动教育及其法制化的背景。[2]从微观的主体角度来看,吴昌福从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角度阐述劳动教育的提出背景,他提出由于劳动对个体的深刻影响,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培养发展学生的重要路径,其能够推动学生在情商、智商、逆境商、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3]日本学者美津浓胜康从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社会保障角度着眼阐述劳动教育的背景,从而指出从业人员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问题,并在考虑工作场所实际发生的问题的同时考虑了未来的劳动教育问题。[4]

根据选定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劳动教育的提出既是国家面对国内外形势对社会公民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等的要求,也是各主体基于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术定义

总的来看,目前现有研究中涉及劳动教育学术定义的文献总体较少,而已有的学术文献的分布呈现出中文文献多,外文文献少的特点。选定的文献主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对劳动教育进行定义。

冯颜利以涵盖范围较广的“人们”作为主体,认为劳动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观)、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5]选定文献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对劳动教育下定义的研究总体来说数量更多。檀传宝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对劳动教育定义,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6]

因此,劳动教育的定义归结起来是:劳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三)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在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微观的各主体层面。

在宏观的国家层面,张志勇和杨玉春指出,劳动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7]这一论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层面指出发展劳动教育对我国的意义。Eric D.Larson 提到劳动教育是工会响应黑人生命问题运动的重要工具,从这个层面来看,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美国黑人的利益进而维护美国的国内劳工秩序。[8]从微观的主体层面来看,针对大学生群体,杨建忠、王芳认为劳动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劳动教育不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9]

根据选定的文献来看,劳动教育不仅对宏观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微观群体和个人的素养的提高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基本特征

国外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资料更倾向于具体的问题和矛盾,较为整体地把握特征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劳动教育基本特征这一部分的文献研究集中地出现在国内。劳动教育基本特征的归纳基本上根据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教育的要求等的提炼概括而得。

尹者金具体地针对高校的劳动教育从四个角度阐述其特征,分别是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适度性。[10]檀传宝从劳动的内涵出发归纳出劳动教育的三方面特征,分别是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价值教育的属性,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11]

虽然学界对劳动教育基本特征归纳的出发点不同,但其中存在一些共性。笔者将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归纳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具体来看,劳动教育的理论特征包括内涵发展性、内容系统性、价值弘扬性;劳动教育的实践特征包括实践适度性、素质养成性和时代社会性。

(五)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对象是国家和政府,微观层面的对象是具体的主体(如,大学生)。

从宏观层面来看,孙会平、宁本涛从法制保障的角度提出多方持续进行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基地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可持续实施。[12]王秀玲在实践路径中明确强调政府决策的主导作用。[13]从微观层面来看,班建武指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应从单一到整合,共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分别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态度,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14]鲁满新从劳动教育融通其他四育的角度提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他指出,劳动教育应该写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应该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劳动教育必须以文化人,以行导人。[15]

根据选定文献来看,笔者大致归纳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五个主体。政府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方面主要通过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为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社会和家庭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和给予奖励等方式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学校主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安排,提供劳动教育的场所和基地等使劳动教育落地实现。学生在促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与以上主体积极配合,并加强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实现。

四、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后发现,学界已从劳动教育的多个视角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在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尚有缺陷,如,外国学者的研究倾向于具体的问题和社会矛盾,缺乏从宏观角度对社会的劳动教育进行审视和思考。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实践措施和路径的思考,忽视了理论体系方面的归纳和反思。这为劳动教育领域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