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英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在这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思政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综合素养课程紧密结合,逐步走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育人道路。在这一格局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英语以其课时多、周期长的特点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的对碰中获得不同的文化认知,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同时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等技能进行也进行着系统的、综合的全面培养。其中,其中举足轻重的听力能力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听力教育经历了一次次改革,大学英语四级听力部分更是删除了原有的短对话和短文听写,新增了新闻听力。新闻听力考试的出现更多地考察了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英语的新闻听力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然而,挑战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的出现。在以往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学内涵侧重语言和文化输入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现实问题导向,缺乏时新性,“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立足点,学生对教学内容载体兴趣不大,价值引导功能有待加强,而英语新闻听力的自身特点正可以将教学内容载体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热门关注点,更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平台。
英语新闻听力的特点及其课程思政教学空间:
(一)英语新闻听力词汇新。在英语新闻听力中,无论播报的是严肃的社会问题还是轻松的娱乐话题,播报者都会力求使用丰富、新奇又醒目的词汇来吸引听众。这些频繁出现的新颖的“新闻词汇”往往衍生于一些英语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社会的实时动态,例如一部热播的影视作品,或者一个热门的政治话题,也可能是网路广为流传的一个“梗”。面对大量的新词汇的运用,听力教学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为学生讲解英文语言的发展史,尤其是词汇的生成、发展及演变的同时将其与博大精深的汉语语言文化进行比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母语的光辉,做到母语语言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不盲目崇洋媚外。
(二)英语新闻听力内容广。英语新闻涵盖的内容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事件或现象,信息繁杂。内容涉及不同国家、地域的风土人情,涵盖历史事件及自然现象,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军事、娱乐等方方面面。文化因素的要求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极大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以对分课堂的模式利用课堂讲解及网络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文化学习,不单纯为听而听,把听作为工具,广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结合国情因素,客观、积极、正面地面对和处理社会问题。
(三)英语新闻听力时效强。英语听力练习和考试中的新闻素材来源于社会新闻。时效性是英语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以往的听力材料主要集中于人文知识和历史事件的讲述,很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处其中的参与感,更难上升到对当前所处国际环境的直观认识。英语新闻听力练习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让学生通过英语看世界风云变幻的途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握时机,适时地把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事件,达到耳朵在技能层面听音,头脑在批判层面思考。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思想正确了,知识才能正确地发挥它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领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语言课程,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文优势,通过英语课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世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批判地进行西方文化教育和新时代中国国情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有责任和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的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所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守好大学英语课程这段渠,种好大学英语这个责任田,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