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晓峰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1331)
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们习惯随身携带一个日记本,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记录,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下也没有让人流失掉这种最原始的记录手法。这种长期而自然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就衍生出了各种形式,并且根据记录者的艺术水平而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版本,图形开始进入日记本,图文并茂成为当代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模式。国内的有一定艺术基础的人近年来也开始热衷于在旅行中绘制日记,以图形代替文字成为一种时尚。在基础教学中,绘本不是常用的载体,人们更倾向于大幅面的纸面载体,然而由于太过于耗时而不会得到学生的青睐且效果欠佳,最终呈现出来的教学成果和训练目标不一定能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因此精致小巧的日记本顺势成了教学的首选。
空间层次是专业绘本和普通手账本之间的最大区别,缺乏美术基础的手账本往往只有简单的涂鸦的拼贴形式,作秀成分大于实用成分,虽然从版面的美观上比纯文字的日记丰富,但从内容和艺术价值上仍然匮乏。在设计类基础课的培养方案上,大一课程群的最早单课则是传统的“三大构成”(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手绘本则会得到完整的图形效果,结合三视图的理论能得知,一个完整的手绘故事需要具备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和分析节点图等多图形构成,学生往往不爱绘制平面图,因为太耗费时间,而且很难通过直接拍照后进行照片写生获得结果。当然这与当前大部分学生浮躁的学习情绪和行为习惯有关。解决方法初探:教学中可以通过必要的限制行为对其进行规范性引导,如限定三视图的数量,要求学生必须绘制相应的平面图和立面图。没有三视图的手绘是很难体现实物本身原貌的,设计类绘本和普通绘画类作品的区别页在于 能否通过简单的图面去了解和窥探更加深远的空间状态。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立体一词,平面图则作为设计师最本能的图像化呈现,一个有完整空间片段的手绘日记是专业的。
情绪是空间的附着性灵魂,常有人评价一幅画的时候会说“这幅画有内容无感情,说的正是它缺乏了人性的基调和艺术的魅力。设计类专业对手绘课的教学安排适合在满足空间的情况下进行情绪扩散,深挖沟广开渠,从背景、历史、文风、哲学等多方面对对象进行诠释性画面表达。手绘本应该是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的作品载体而并非冰冷得只能体现框架的任务。在教学安排的环节上增设头脑风暴,让学生从其他方面寻找本体的突破口,从而达到画面的最优化效果,将对场地的理解更进一层。解决方法初探:要求学生对基本的手绘工具进行破坏性理解,抛弃原有的功能属性和笔触特征,以去风格化为基准点对物体进行塑造和诠释;对光影和肌理做更高要求。
旅行绘本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程计划,并且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备课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改进措施,课程的建设、共建共享、后续建设、资源更新以及维护计划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多与其他专业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积极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并且改进问题;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术擂台的方式,促进学生手绘水平的提高;在学院相关的公众号上定期搜罗学生的作品进行网络展览和点评,促进校内外各专业的互动;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国内重要的手绘竞赛,通过对竞赛公众号、竞赛作品集、竞赛展览的学习认识国内其他高校学生的水平,以此为参考对自己下一步的提高做好计划;作为任课教师,时刻与社会时刻保持平行对接,自身需要以调研和写生的方式完成对课程前期工作的铺垫和准备,做好课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旅行日记”的准备工作。积极筹备争取出版与手绘表现相关的专著或教材,为课程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结语:手绘日记本是构建学生低年级基础课的重要课程,是贯连高中到大学后期专业课程群之间的缓冲性必然纽带,学生是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在技术和艺术答到一个较好的平衡因此本文从空间和情绪两方面去简述了短短48 课时的课程,改变以往基础课冗长而累赘的教学进度和作业压力,通过改革,学生不仅能在设计思维上获得长期的进步和理念培养,并且能腾出时间进行全局课程的再生构建,达到优化课程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