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香
(盐池县第一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充分应用,能够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并能够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变得更为直观,更好地顺应学生学习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技术涵盖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多方面功能,具有趣味、生动和形象的特点。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是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起始发展阶段,对于小数、平面图形等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处理后,使得其更为直观化与立体化,帮助小学生准确掌握抽象概念。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及轴对称等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窗户、风车、汽车运动过程动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寻找出其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平移、哪些涉及旋转等,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平移、轴对称及旋转等方面知识。再以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为例,教师先为学生准备若干个单位尺寸的正方体,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尝试将其组合成不同尺寸的长方体,然后再借助多媒体设备,动态地展示学生们所摆放出来的各类长方体,并量化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单位长度,通过此逐渐导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小学生获得了海量的数学情境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应用提问等形式开展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其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有效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于教师所设置的部分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因为自身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难以在脑海中快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如此对于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此方面问题快速解决,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图形组合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幻灯片,将课本上晦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处理,帮助学生逐渐正确理解“组合”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同学们,在观看完幻灯片中的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特殊的地方?”小学生们在认真观察之后,会回答:“图片都是长方形构成的。”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颜色,为每一个长方形配上不同的颜色,对学生的视觉形成强烈冲击,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客观、深入地理解图形的组合相关含义,以所构建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掌握本堂课教学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化,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足够的尊重,并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自身主导性得以充分发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展示出来,使得学生的预习工作更具目的性。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合理设置相应的自主探究题目,并对学生提出要求,确保其能够严格遵循相关提示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如此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如学习圆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在为学生简单讲解圆相关特点之后,使用电子白板等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圆,学生在对圆的知识点及特点有所了解后,自主学习会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不同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不同的处理措施,但几乎所有教师都存在共识——认为互联网+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联网+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解决,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虚拟的卖场购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手中有限的钱,在卖场中尽可能购买更多物品,并在最后对比谁购买的物品更多,例如学生A 买了10 本1 元一本的本子,学生B 买了5 本2 元一本的本子,学生C 买了8 块1.5 元一块的橡皮等,通过此形式可以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得到显著提升,并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再比如学习时间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以“龟兔赛跑”等动画片作为课堂导入内容,让学生们注意观察乌龟和兔子到达终点时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们对比乌龟和兔子到底谁是冠军,随后再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多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头顶标注有对应的时间,让学生们尝试读出相应的时间,并判断哪个动物时间最长,哪个动物时间最短,通过此形式帮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所在,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更具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