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礼娜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路径研究,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钻研的重要课题之一,似乎这一任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来实现,事实上,课程思政在实现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感到迷茫。究其根本,是许多老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对课程思政的目标不够清晰,对课程思政的实现方法没有思路。在高校教学育人过程中,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来说,有着不利影响。
说到课程思政,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此理念的理解仅限于---将思想政治相关理论、概念,融入到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当中,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只是在原有讲授的课程内容当中加了一些东西。这种理解是片面和偏颇的。所谓课程思政追求的不是加了一些东西,而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层次”,使学生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全人教育”理念,性质相近。课程思政,追求的是全员、全程、全课、全科的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为何在高等教育的成效上,不求“专”而求“全”呢?这可以在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上找到答案。
品行德性范畴广泛,如何细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呢?我们从其对人产生的影响把“立德”分化成从低到高的四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无害”,能力越大越要保证对社会无害。为师者,教授课程,培育弟子,最基本的,就是保证教育出来的子弟对社会是无害的!这是立德树人的底线!第二层级是“独立”,这种独立包含自食其力,不拖累他人,可以独立地去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任务。遇到不会的难题,有独自思考,分析并且解决的能力;毕业后,明确自身的长处,了解社会需求,可以独立地做出准确判断选择就业去向。这种独立,是全科,全课,全员教育的应该实现的基本层次。第三层级是“助人”,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私的,有爱的,愿意帮助他人的人。这是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总结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学生不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人。这是课程思政的第三个层级。课程思政的最高层级是“使命”,合格的时代新人,应该是一个勇于为这个社会贡献自身力量的有担当的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曾说,“当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事业时,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应在教育中给学生一种价值上的塑造,把使命担当,融入学生的血液当中。总之,课程思政的,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具备了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如下效果:他对这个社会是无害的,同时他是一个脱离了原始依赖性的合格的人,并且他具备一定的恻隐之心,爱人之心,谦虚之心,进而他可以用自己的微博的力量和其他人团结在一起,凝聚成更大的力量,这样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能实现作为一个高等学子应有的使命担当。
(一)教师应在意识层面上明确自身职责,重视课程思政的任务,保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的意识,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影响着,塑造着,引导着学生实现无害、独立、助人,使命的能力提升。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要加强对自己德行上的要求,从学生的满足中,获得更多的生命力,用学生的成长去滋养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精心锤炼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授知识,可以用传授的方式实现,但是能力的传授,只能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现一定是在交流中,互动中,实践中,反思中实现的,要打破课上育人的传统模式,在课外活动处,日常相处中,网络连线时,不断挖掘课程思政的新形式,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传授任务。总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是你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会讲课,同时,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提升老师的修养层次,然后潜移默化地去滋养你的学生,影响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其实课程思政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一个老师如果想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学生,他自身必定是个德性深厚的人,而越来越多优秀学子的诞生,必定滋养教师本身的内在涵养。让我们做学生的引路人,守护者,让我们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出具备你的影子的合格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