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的文献综述

2020-12-07 20:04:40宋振东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卓 嘎 宋振东

(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本研究综述以(篇名:习近平)AND(篇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属于CSSCI在内的“学术期刊”进行了查询,一共搜索到39篇文献,对其中引用率最高的十几篇文献进行了综述。

对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的研究

李雅兴,姚功武(2020)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历史逻辑: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实逻辑:对思政课面临国际国内复杂局面、走出思政课现实困境等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的深入思考与应对;理论逻辑: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政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践逻辑:对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论述主要内容的研究

庞申伟(2020)指出,新时代思政课核心理念为思政课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办好思政课要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指明思政课改革创新方向,办好思政课重要保障是塑造“六要”思政课教师,培育“三可三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熊华军(2018)提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教师和研究生交往和对话,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研究生运用思政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行为处事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顾海良(2017)认为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高校思政课提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总体要求。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特点的研究

黄岭峻,许换换(2020)对习近平论述高校思政课建设对辩证思维进行了探析。宏观视角,人才培养与育人为本:育人与育才不可偏废;一体化与跨学科:方向性与针对性全局把控;中观视角,办学治校与带头引领:全面领导与方向把关相统一;教师与学生:逐梦人与主力军共圆中国梦;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微观视角,内容与形式:思想理论与教学技巧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知行合一;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陈金龙(2019)提出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蕴含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陈秉公(2019)提出习近平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精辟透彻,是办好思政课的纲领性文献和科学指南。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论述实践路径研究

关于思政课建设宏观路径的研究

狄涛(2020)论述了要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纲,坚持不懈以新思想铸魂育人。一要做好主心骨,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站位更高,举措更实,格局更大。二是驱动主引擎,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抓主线,抓导向,抓协同,抓统筹。三是建强主力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跑出加速度,开阔大视野,练就强梯队。陈旭(2019)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需要建强师资队伍,巩固中流砥柱;培育拔尖人才,蓄养源头活水;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完善育人体系,构筑思政矩阵;落实支撑保障,提供长程护航。韦宏发,张然(2018)提出思政课要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提高育人质量,其核心指向是大学生。要处理好传统教育教学内容与新思想的融合、契合问题。刘川生(2018)概括了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创新教学理念,确保以人为本,努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治性、学术性、思想性兼具思政课内容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更加具有活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教法创新,完善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协同机制,优化政策保障。

张阿兰(2018)提出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高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宣传格局,营造学习宣传新思想的氛围;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理论水平,把新思想学懂弄通做实;改革思政课教学,推进新思想“三进”工作;大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何进(2018)提出高校思政课融入新思想是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应以调整课程内容为主要途径,依托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及科学的评价指标,使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全面渗透新思想;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青年学生对新思想的领会;要以科学合理的验收指标检验学生学习新思想的实际效果。

关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路径的研究

牟蕾,王占仁(2019)论述了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路径。政治要强,坚定信仰,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条件。自律要严,坚持学习,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思维要新,视野广阔,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关键。秦书生,艾万丽(2019)阐述了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学贯中西、贯通古今的知识储备;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教和身教的高度统一;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陈涛(2017)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依托规范化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质;依托学科建设:铸牢队伍学科使命;依托课程改革:强化队伍工作活力。李长平(2019)提出提升全县师德水平,展示师魂形象。要突出德育主题,以良好师德影响、教育学生,要争做十个一,展示教师新形象。

关于打造思政课“金课”的研究

陈庆庆,李祖超(2019)提出要打造思政课金课,就必须打造一支“金师”队伍,要为“金课”打造“金芯”,加强教学内容统筹设计,明晰教育范畴和育人目标;优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构建全新育人格局。要为思政课“金课”增加“金智”,创新微思政模式,线上线下微起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课内课外融一起;巧用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智一体。熊华军(2018)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应为听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用中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步骤:确立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设计教学程序。顾海良(2017)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着力推进“7·26讲话”精神进课堂:把握“三因”理念,从思政课“固然”和“所以然”上,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吸引力。因事而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时而进,深刻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势而新,提高对党的十九大召开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信念。

关于习近平语言艺术在思政课运用中的研究

张彧(2020)论述了习近平语言艺术主要特点:善用妙喻,在常言中见真理;善讲故事,在平凡中见伟大;善引用典故,在言谆中见意重。概括了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习近平语言艺术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提供了生动指导;为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编著了现实教材;为强化思政课文化底蕴树立了极好典范。习近平语言艺术在思政课中的基本导入:搭台定标,用好修辞手法,讲学生听得懂的话语;固本培元,讲好中国故事,举学生记得住的例子;铸魂育人,引好经典名句,辩学生弄得懂的道理。刘晓哲,高聪聪(2019)从习近平话语艺术中得到了启示,提出对思政课话语体系进行转换,说“有根”的话,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说有“情”的话,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理论话语;说有“趣”的话,构建更富艺术特色的教学话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加强党对高校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着力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于对于习近平系列讲话内涵及重要性上,对于实践策略研究较为分散,或是集中于习近平话语的启示,或是集中于打造专业师资力量,或是集中于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而对于综合性研究文献资料相对较少。该研究要更加注重对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内容的系统归纳和概括,要更加注重思政课建设实践路径的系统梳理和总体归纳。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