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思路分析

2020-12-07 18:25:43邱桂英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邱桂英

(重庆市巫山县钱家小学,重庆 巫山 404700)

引言

阅读是学习语文乃至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因此对文字的理解常常不够准确或者深入,这就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掌握。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优化实施思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小学生对文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少、语文基础薄弱是影响小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小学生文章鉴赏能力、理解能力的主要原因。要想扩大小学生的词汇量,夯实语文基础,一方面需要依靠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词汇积累和语法积累等,一方面需要借助阅读教学来拓展知识范畴,积累素材。基础知识一般在对课文精讲的过程中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哪些词汇、语法等需要掌握,而拓展素材的积累往往不再教学大纲中体现,需要教师引导,还需要学生有积累意识,根据自身情况挖掘文章中丰富多彩的内容[1]。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生动的修辞来渲染文章情感,小学生可以将这些相关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摘抄、背诵,然后再进行仿写、扩写等,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阅读效率和文章鉴赏能力。

二、丰富教学模式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小学生主动阅读、用心阅读、坚持阅读的支撑力量,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采取了小学生觉得乏味、枯燥的教学形式,多以命令、要求的态度让小学生参与阅读,导致了小学生不喜欢阅读、不重视阅读,甚至是恐惧阅读、厌恶阅读。对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要盲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来设计教学方案,要了解哪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欲望,然后将这些方式和阅读教学结合,让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收获知识,还可以收获快乐,觉得轻松,以慢慢的让小学生喜欢上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目前,问题导入、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小组合作等都是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类型合理的选择,以创造最佳的阅读环境,给予小学生最好的阅读体验[2]。比如,《狐狸分奶酪》一文,阅读前,教师让小学生讨论,如果你们是熊哥哥或者熊弟第,怎么分这块奶酪呢?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小学生的兴趣,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教师让小学生阅读课文,说说狐狸是如何分的。此时小学生完全被教师的问题吸引,充满了一探究竟的欲望,阅读时也就越发有热情。再如,《冀中地道战》一文,教师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在学生阅读时播放地道战的音乐,一方面音乐可以引导学生情感,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另一方面小学生对音乐兴趣浓厚,这样的方式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新鲜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可以促使人不断地成长,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地最佳阶段。那么,阅读习惯要如何培养呢?首先,在阅读材料地选择上,不要把阅读范围限定地太窄,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和成长需求推荐一些有益地、学生爱读的材料。比如,《牛郎织女》、《狐假虎威》等故事性地文章比较能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推荐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而且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其故事情节也比较吸引学生。当小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有所收获,就会自发地投入到阅读中,养成阅读地好习惯。其次,科学的阅读技巧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如果学生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并且养成习惯,在阅读中坚持应用,必将收获更多知识、技能。有些学生的阅读仅仅是用眼睛粗略的看,或者是读出声来但是心思不在阅读上,这样都会影响阅读效果。科学的阅读技巧应当是集中精力,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一边记录,手、脑、心并用,才能提高对文章的感知力,准确的把握文章内涵,体会到文章情感[3]。比如,《四季之美》一文,教师让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看到优美地词句勾画出来,重点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地结构和写作思路,最后让小学生选择其中感悟最深地地方进行分享。小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可以快速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提高阅读效率,并将读、说、写结合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落实,使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越来越明显,但是要想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语文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教学手段上革新和优化,以学生的兴趣、学习感受、学习需求为关键,设计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案,以提高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