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

2020-12-07 18:25:43陈江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陈江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阳长镇阳长小学,贵州 毕节 553303)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在开课之初,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造新的、独特的介绍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混合运算的“小熊购物”的教学中,求胖胖应付多少元。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用买4 个面包的钱加上买一个蛋糕的钱列式为3×4+6;另一种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上买4 个面包的钱列式为6+3×4;学生还发现这两个式子都同时有加法和乘法,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从而使同学们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好奇,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不可传授的。所谓创新教学,就是要有机会鼓励学生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和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营造创新的氛围,保证学生及时有思考的空间,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敞开心扉;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试着验证和总结。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 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 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元角分的掌握一直不到位,因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 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 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 个1 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 张1 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 个1 角硬币换3 张1 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 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 个1 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 个1 角就是1 元,3 个10 个1 角就是3 元,所以30 个1 角和3 元是相等的;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 元10 角相等”,“10个1 角就是1 元”,“1 元就是10 个1 角”,“1 元=10 角”。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掌握了元角分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的显著个体差异和教师的指导质量必然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我们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新的想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知识的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 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中通过创造愉快和谐的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