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精神扶贫”的对策思考

2020-12-07 20:04马晓盼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资助诚信物质

马晓盼 许 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太仓 215411)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扶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绿色希望工程,是教育百年大计的护航者。”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从资助体系自身的宏观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改进和改善外,还需要从受资助的大学生角度来思考解决方案,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完善资助体系,从解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效并行。

“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物质世界的丰富以及高校资助政策的完善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资助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大学生没有从精神上实现脱贫,因此“精神扶贫”便成为当前资助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于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之间的关系是有其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的。从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理论来看,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的意识层面的发展。反之物质世界的丰富则必然对应要求精神世界的充裕。高校资助系统中“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关系中,“精神扶贫”作为意识范畴,它对“物质扶贫”具备一定的反作用,即如果“精神扶贫”不能与“物质扶贫”同步,则会阻碍“物质扶贫”的成效。邓小平在论社会主义本质时说道:“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因此形成了邓小平“物质文明和精神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著名论断,强调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放松精神问题的建设。对于国家资助政策来说,如果大学生不能从精神上实现脱贫,则不能称之为完成了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物质扶贫解决的只是外在的穷困,是暂时的帮扶,精神扶贫才是内在的解决贫困的根本之法。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候说道:“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要求加强精神问题的发展步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物质的充裕和精神文明的强盛的基础上,没有两翼的协同进行,则中国梦无法实现腾飞。

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精神贫困”的主要现象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少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探寻。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大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诚信价值观缺失、感恩之心欠缺、享乐之风盛行和对对资助政策的误解几个方面。

诚信价值观缺失。诚信是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人格基础,更是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履行的思想和行动保障。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业之本。然而在大学生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大学生为谋取那一己之利而抛弃诚信的行为。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钱不要白不要;在助学贷款上也存在缺失诚信的行为,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即便具备还款能力却仍旧拖欠不还,恶意欠款的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参与到资助工作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了资助体系的整体顺利运行。

享乐之风盛行。目前大学生资助系统中,“助、减、免、补”属于无偿的资助手段,大学生只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便可以获得这部分的资金而无需偿还,于是这几种资助方式便成了众多学生乐意争取的资助类型,相反助学贷款因为属于有偿资助,勤工俭学需要付出劳动而获得,奖学金则需要努力学习去争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目前经济拮据的现状,,而只是依靠国家的政策而得过且过,所以他们会在就读期间多次申请助学金和其他的无偿补助方式。“救助依赖现象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发展,构成了对贫困生自身的‘贫困陷阱’,不利于高校贫困生主体性的挺立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使他们缺乏改变困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淡化个人责任意识,难以培育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走上工作岗位也不免仍旧改变不了这样的作风,一旦不做改变(从精神上脱贫),他便不能够彻底的摆脱经济上的贫穷。

感恩之心欠缺。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朱子家训》还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目前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有被资助的学生“过河拆桥”的现象,即在申请资助时积极表现,一旦获得资助,非但不怀揣感恩之心继续努力,反而回过头来责怪资助金额不够、申请过程繁琐等。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日趋完善,受资助学生的覆盖面增广,资助渠道的增多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获得资助,于是一些学生便认为这是国家理所当然该做的事情,自己没有必要去感谢。如此种种,均是感恩之心的欠缺。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懂得去爱人,不懂得爱人的人也不会存有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之心。“乌鸦尚知反哺,羊羔懂得跪乳”,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感恩之心,那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便只能是一个梦想。

自卑之心作祟。自卑之心的拥有者是那些本需要资助的真正贫困的大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自尊心太强而害怕别人的眼光,不愿将自己贫困的事实让他人知道,从而不去申请相应的资助。这类学生与上面所列出的三类学生不属于同一类,但正因他们错误的理解资助政策而放弃申请资助的机会的行为反而让大学生资助政策失去了有的放矢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让那些投机主义者得逞。对于自身而言,因为得不到资助便必须要自己去寻找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的办法,这无疑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秩序,同时过分的自尊反而是自卑意识的体现,这种自卑意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人生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精神扶贫”的实施对策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自然也要贯彻这一讲话精神,在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做好大学生“精神扶贫”工作。

做好宣传工作,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讲清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一致性问题。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学校资助政策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提供的帮助贫苦学生的政策。同样,我们大学生之于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也有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代青年需要努力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助力,而不是坐等着美好生活的到来。强调“敬业”精神,培育感恩之心。一个不具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反哺之心的人也是不会去履行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资助工作中要重点实施感恩之情的培育。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鼓励学生参加有偿的资助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从而珍惜他人的帮助,珍惜自己现在的相对平稳的学习生活。强调诚信价值观,建立监督机制。在前期的宣传工作中要加大“诚信”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强调诚信申请,如实递交材料。对于助学贷款则强调按期还款,以免因个人诚信问题而影响后续的个人发展。同时设定学校制度约束性条款,为诚信保驾护航,如让申请者签订诚信保证书,一旦日后发现有不诚信的行为,则对其进行追责。建立诚信监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资助环境。强调友善精神,鼓励同辈间的守望相助。目前存在的有些真正贫困的大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申请资助,而有些不贫困的大学身钻制度空子成功申请补助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友善精神的体现。如果大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乐于助人的精髓并将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那便不会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同辈间的交往更具影响力,如果彼此之间能够做到守望相助,贫困的学生便不会有过多的思想负担,而那些提供帮助和方便的人也会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开展“自立自强”教育,传承艰苦奋斗精神。高校的资助政策只是通过国家提供无偿资金、贷款低利息率和程序上的便利、下发一定量的助学金、奖励性支持、减慢部分费用以及其他政策性的支持等的方式最大可能的减轻贫困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经济困难,而非永久之法。贫困大学生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则需要大学生个体的努力奋斗,即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改变命运的本领。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年代”等等。所以,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必须要奋斗,而不是靠等待获得。在资助工作中要开展“自立自强”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而且困难也不可怕,只要志存高远,通过自己努力奋斗是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以大学生身边励志的典型代表作为榜样来教育大学生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他们申请有偿的资助方式,比如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的岗位,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收入。同时作为学生要时刻记住学习才是第一职责,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以自信的面貌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建立精神扶贫档案。“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中快速有效的手段,近年来精准扶贫也引入到学校资助系统中。精准扶贫的对象是严重贫困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直接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以及其他补助的手段进行。因该政策属于铁杆政策,符合要求的贫困学生直接便可获得资助。因此,在实施该政策的过程中,要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避免出现被打上贫困标签而产生自卑的情况。但因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持久性,也就是说只要该学生家庭没有实现脱贫那他就一直享有被资助的资格,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产生了依赖心理而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同样对该部分学生也要时时的跟踪,适时的介入实施教育。对于每个精神扶贫的对象应该建立扶贫档案,如实记录他们受资助后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同时对该部分学生还应该给与更多的积极的引导,比如优先提供给他们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在自力更生中建立起自信心。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以身示范。目前高校中学生资助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来落实。基本是学生处资助工作负责处——辅导员——班主任这样垂直的工作流程线。因此,还要从资助政策的实施者入手,把好教育者这道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对于执行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建立起责任意识,确立起资助工作是“扶贫扶心”的良心工程的服务态度,坚守“敬业”和“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在宣传工作上,还是后续的审核以及跟踪程序中都应该做足工作,而不是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尤其在前期的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上,要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对助学政策的正确理解,而非仅仅是通知性的文件转发。在宣传资助政策时候,要注意方法,要具体到班级和个人,开主题班会或者设置专门的接待处来详细讲解助学金政策,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强调资助的金额,而应该讲清楚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审核资助申请时,要充分调查了解情况,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认定工作。在后续的跟踪工作中要充分掌握受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心理和思想动态,确保他们合理的利用资金,正常的投入到学生和生活中去。一旦有异常的情况要及时的干预。因此,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如果能深入的贯彻执行核心价值观精神,将资助工作做实,这本身便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注释

[1]许敏,邵龙宝.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及其重大价值[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3):P33.

[2]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J]. 人民日报,2014-3-28.

[3]黄建美 邹海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3,(5):P89.

[4]宋晓东,曹宏鹏. 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

猜你喜欢
资助诚信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