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索

2020-12-07 18:25:43张秋红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张秋红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原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8350)

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国内外课程研究的基本趋势。课程整合的开展,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增长,但还存着诸多的问题。

一、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整合模式多样但重点不均。研究大多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在知网中以课程整合为篇名搜索,出现最多的即为信息基础与学科整合的模式研究。模式一词是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但是模式在不同研究中的多元化理解与定义也造成了课程整合模式完全迥异的研究内容。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与国外相比都起步较晚,但是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国内课程整合模式研究多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二)课程整合研究学科限制性还较强,很难突破固有的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的研究是在一门主要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加之以另外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或内容或形式,很难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使课程整合流于形式。我们应该突破学科思维的限制,真正将原有的学科内容拆除界限进而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便于学生接受和内化。这是我们将从个案学校中看到的。

(三)目前教育实践中的课程整合,大部分是综合课程中的整合,但这种综合课程中的整合也只是一种拼凑式的整合,并没有达到知识内容的高度融合、逻辑结构上的严谨一致。这种整合,不仅不利于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还是一种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不管是综合课程中的整合还是其他课程间的整合,都应做到有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而不是仅仅为了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徒于形式的整合。所以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的研究者是聚焦于课程整合的内容、整合的策略、和整合方法研究,对整合的模式关注不够。一些关于整合模式的研究较为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甚至出现模式与策略混淆的弊病。这为后续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的研究空间。整合模式抽象、缺乏系统性很容易造成整合陷入“经验化”和“无方向”的泥沼,影响课程整合的顺利推进。

(四)目前的课程整合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教学的视角进行,即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整合。然而,教学与课程的编制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之前对于整合资源的开发和设计、课时安排的统一协调,课程整合的教学展将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从研究的层面和角度来说,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多从教师角度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整合,较多地关注课程整合的实施层面。实然,教师和教学是课程整合关涉到的重要要素与角度,但是课程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与课程的设计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学校从整体对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缺乏科学的整合过程,课程整合的教学开展将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五)课程整合方式侧重点偏向教师。课程整合的方式研究,各位学者从教师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对课程整合可以使用嵌入、延伸、拉练、涨落、重组种方式。也提出了植入、延伸、拉练、选择、重组式五种整合方式。虽然各位学者提出的五种方式名称不同,但实质内容却是相同的。

二、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混淆课程整合与课程综合化课程整合等同于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整合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了整合徒有其表,而无实质内容。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常常出现将课程整合认为是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简单地拼凑和增减,或是将相近的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拼盘式”和简单化的综合课程。这种综合课程中的整合只是一种拼凑式的整合,并没有达到知识内容的高度融合、逻辑结构上的严谨一致,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还是一种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为整合而整合,造成知识浅化

为了迎合课程整合的潮流趋势,许多学校在对课程整合内涵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刻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整合,将综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混为一体,甚至出现把综合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嫁接于课程整合的设计之中,过于重视兴趣,造成课程“热闹有余,知识浅化”,最终出现欧用生先生所说的“这将使学生安乐死,国中国小化,国小幼儿化”。

(三)主题课程主宰课程整合

综合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例如以概念、模式为中心等。现阶段的,主题式占据了霸权地位,其他方式很少被使用。但是以主题整合课程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例如平衡学生兴趣、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较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主题课程的主宰地位很容易造成其被神化,其自身的劣势被无意识地忽略,也会影响课程设计途径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进行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程研究的基本趋势。课程整合的开展,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