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020-12-07 18:25:43刘燕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刘燕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当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注重对人才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民办高校从设立专业到专业课程内容上都缺乏规划,依据热门和新兴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目标,严重影响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1]。民办高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依旧以理论为主,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的选择和机会的提供,如果教学内容侧重理论,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相应的减弱,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经费都较为紧张,本校的教师一般没有编制,工资以及福利待遇较差,因此教师的流动性较强,往往都是在新的一批教师培训完之后就会出现一批教师离职,高度依赖外聘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往往教学水平和理论知识薄弱,不能为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推动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资源和平台的一种教学模式,高校在进行“互联网+教育”模式时,会配备互联网教学设备,并培训教师进行互联网设备的使用,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我提升,借鉴优秀教学方法和内容,对自身的思想及时进行更新。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和课程,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书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互联网设备以及资源的引用,教师可以学习互联网资源内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前发布准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课后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与教师沟通,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改变传统的成绩考评方式,进行占比形式考核,有利于提现学生不同的优势,使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也会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善于提升自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模式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互联网+”时代要求创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人才市场更需要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强又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且民办高校的专业性较强,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进行金牌专业及其就业方向的建设和投资。

(二)优化人才培养制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民办高校提供机遇,民办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互通性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增添与互联网相关专业,例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大数据挖掘等。因此民办高校有必要调整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公共选修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完成,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数,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彰显民办高校办学个性和特色,突出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吸引更多优质学生报考[3]。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本校自有师资队伍成长缓慢、过多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平台,利用慕课、云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部分,让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课前完成,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通过网络由各高校名师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学习时间灵活,学习效率提高。

(四)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很多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本校教师可以利用共享资源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进行职称的提升,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一部分课程利用慕课、云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减轻课堂的使用成本。学校将一部分高薪聘请外聘教师的费用用于提高本校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互联网+”助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体上是积极的,帮助其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民办高校也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互联网技术需求创设专业,在教师培养方面扩大投资,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