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目标的类型探讨

2020-12-07 18:25:43宋如燕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宋如燕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原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8350)

学校课程目标是教育理念在课程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载体,课程目标的不同展示了人们对教育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方法的不同。鉴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就会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一般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按照其表征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与其字面性表意相同,是在课程领域具有普适性的目标表征方式,它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次的需求状况,还包括了一定的国家观念意识并结合了人的现实经验而形成。因此,在具有普适性和一定规范性的同时,普遍性的课程目标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在制定课程体系目标的过程中普遍性的目标虽然有很广的使用范畴,教师在进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自主性,但这种类型目标给课程体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就是往往受到个人的经验和意识形态的左右,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让教师产生歧义,从而影响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除此之外,因为目标的过于广泛因而导致没有明确的指向,因此,这种类型的课程目标也存在着评价方面的难题。

二、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将学生具体呈现出来且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表现作为课程目标的表征方式,是对学生在接受了教育活动之后期望达到的行为变化的规定性目标。一方面,将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体系目标的制定融入行为性目标的成分,无论是对于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是不同年级来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分梯度教学,因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阶段而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方面,行为目标的明确指向为教师课堂的把控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因而,行为性目标的确定为学校教育的展开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平台。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社会参与等实践能力的要求,为行为性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向。但另一方面,行为性目标的显现性以及可直接测量性使得学校课程体系容易忽视学生那些内在的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容。此外,行为性目标的分梯度制定容易产生目标的重复或是断裂现象,使学生学习的整体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而单纯的行为性目标对于学生课程体系的目标而言太具刚性化,从而缺少了目标的弹性发挥以及整体性显现。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没有事先经过既定的预设而是在自然而然的教学状态中产生的课程目标。这种类型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方面给予了教师较大的弹性空间,因而对教师的课堂把控和知识的操作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因而,生成性的课程目标更加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学习活动之后的学习结果。生成性目标的形成基于了学生对课程中某个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呈现一致状态。但也正因为目标产生于过程之中,而过程的难以把控,进而导致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教师也因此需要随时提出相应的课程目标,因而,对于学校课程体系的目标而言,生成性目标的制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若操控不当就会导致课堂学习活动的盲目性以及目标的混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秩序开展以及功能发挥。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教师在进行事先规定的教育活动之前不对目标做描述性的规定,而是通过唤醒的手段鼓励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多样化和创造性的表现。这种类型的目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激发和多元化的个性凸显。但同时,因为表现型目标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指向,对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完整把控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因而,将学校课程体系的目标融入表现性目标的成分,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彰显;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无法完全保障学生是否得到了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类型课程目标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课程体系而言都具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种类型的对于学校课程体系而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对于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设置,可采用行为性目标;如果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采用生成性目标;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那么就需要采用表现性目标。现代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而,首先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的对人全面性、综合新和多样性的发展,所以,当前课程目标不是某一种课程目标的唯一取向,而是几种课程目标的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的课程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