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0-12-07 18:25:43顾裕
魅力中国 2020年47期

顾裕

(无锡市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一、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改善课程品质,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对症下药,合理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在掌握更多美术表现技巧的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这对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创新有着积极作用,能够满足现阶段素质教学的具体要求。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改影响下,小学美术教学也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增加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进而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融入,还有助于小学生的性格品行、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其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力度不足

小学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小,但因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与家长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学中,对美术这类艺术型课程的关注度较低,经常被教师占用课程时间,或者在课堂教学上敷衍了事,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板报教学模式,虽然配备了新媒体设备,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高,操作技能掌握不完全,先进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再加上教师的教学规划及课件制作不合理,甚至存在美术课自由活动的情况,使得小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普遍偏低。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使得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错误的认知,忽视其重要性。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指标不完善是影响评价体系功能性的关键要素。目前,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在学生技能评价上,主要集中在学生临摹能力的评定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关注度不高,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绘画能力,但不会进行扩展和延伸,自身的美术技能得不到提升,美术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做好引导和启发,构建良好审美观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热情有着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其逐渐发现美术学习中的乐趣,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也会增加,美术技能有所改善,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主约束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课堂纪律难以把控,教学质量不佳。为此,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模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运转。如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将水墨画效果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再让学生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水墨画线条的绘制,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独立完成画作,了解美术魅力所在,从而完善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小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科学调整教学方案及内容,合理规划各阶段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水平,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教师可让学生结合闪光的烟花这一主题进行独立创作,并对学生创作作品予以科学评价,评价中可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从形状、色彩、灵感来源等多方面给出客观建议和意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对内容予以扩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素质,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的良好发展。